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陳清泰:經濟轉型與創新發展

2017-05-03 17:55:00 5e

(陳清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

應該說目前正處在能源革命非常重要的時期,中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大國,在這一輪的能源革命當中輸不起,我們必須要趕上這一班車,使我國的能源結構變得更加合理。

第一、我國經濟正在發生趨勢性的變化。其中重要的表現是2011年至2012年,中國已經越過了投資的峰值期,從2012年起,中國進入了勞動人口絕對數量遞減的階段,2012年第三產業第一次超過了第二產業,2014年消費占GDP的比重第一次超過50%,2015年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首次超過一半——這些都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性變化,投資類需求在迅速收窄,消費類需求變得多樣化而且快速增長,呼喚著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勞動人口絕對數量減少,勞動成本正在呈現增長的趨勢,投資與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動力明顯減弱,靠創新驅動實現經濟增長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講了十多年,應該說倒逼轉型的力量已經十分強勁,真的是事到臨頭了。

第二、迎接第三次產業革命和信息經濟。近年來,科技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引起了各個國家的關注,美國的趨勢學家里夫金和麥基里分別做出了世界正在孕育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判斷,而這個觀點很快被發達國家所接受。當前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已經形成,信息技術、制造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技術交叉融合,互聯網、物聯網正在向各個領域快速滲透,信息已經成為基本生產要素。革命性新技術的群體性突破,預示著工業領域正在發生一場革命性變化,它將對全球的工業發展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引發一場關系各個國家和企業未來的競爭。

很多工業化國家及早采取措施著手部署,比如2009年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就發布了重振美國制造業的振興框架,推進工業互聯網;英國提出英國新工業戰略;德國國家科學和工程院2013年4月發布了實施工業4.0的建議,這個建議很快被政府接納,作為德國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國家戰略。

世界諸多互聯網大企業正在大跨度地向新興領域滲透以布局未來,傳統制造業企業則紛紛調整戰略借力信息化、智能化實現結構性轉型升級,種種跡象顯示,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初顯端倪。這次工業革命所指的是以信息互聯網為核心的新技術的群體性突破,以及滲透到整個經濟社會所引發的多維度系統性的變革。概括的講有這么幾點:

1、正在催生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是互聯網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先進制造等技術的不斷突破。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突破,新工業革命將步步深化。

2、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新能源是這一輪產業革命的標志性技術,3D打印、智能機器人等是標志性產品,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是支撐這場新工業革命的基礎設施。

3、互聯網、物聯網的廣泛滲透與多種技術的交叉融合,不斷孕育產生新的產品、新的產業、新的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

4、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是先進制造業的重點突破核心領域。制造業將轉向智慧工廠、智能制造實現規模化生產個性化產品,迎來制造業的服務化。

5、可再生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智慧城市、智能樓宇、智能交通將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活形態的變遷。

6、信息鏈條頂端最具創新的思維,它是比資本更加稀缺的資源,與此相適應的創新體系是自下而上的萬眾創新與自上而下的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機結合。

新工業革命將改變生產方式、生產組織,將改變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與此同時,資源成本優勢的重要性將會減弱、產業的規模優勢也會被減弱,各個國家和企業的比較優勢將此消彼漲,在國際分工、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將重新洗牌。

第三、追趕型經濟與創新型經濟。很長時間以來,我們處于經濟發展的追趕期,追趕期的主要任務就是發展基礎設施、能源、基礎原材料、基本生活品和基礎制造業。目的是要構筑工業化的鋪底經濟存量,在這個期間它是重復已工業化國家經歷過的過程,有現成的模板可以效仿。同質化的基礎性產品和服務剛性需求是可以預測的,比如人均GDP達到什么程度、需要多少鋼鐵、需要多少房屋等等,而所需要的也是成熟技術,可以從國際市場多渠道購買。這些產品和服務與政府的基本職能有很強的相關性,政府有一定的信息優勢。而這些產品和產業的投資規模又特別巨大,規模效應特別明顯。這些特點就使得那種政府主導、舉國體制、依托國企、大規模投資的發展模式發揮到了極至,使我們快速走過了發展的追趕期。

但是由于向創新驅動轉型相對遲緩,很多產業出現了兩個問題:

1、在既有產業持續過量投資下,產能超常規過剩,這就是當前面臨的困境。

2、很多產業逐漸進入了前沿,沒有太多的東西可以引進和模仿,繼續前進已經找不到方向。

多數企業沒有以自主創新來彌補技術引進和模仿的缺口,像華為那樣挺身以自主創新來引路。因此這些企業或進入過度投資的泥潭不能自拔,或開始遠離制造業轉而投向房地產和虛擬經濟。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與追趕型的經濟增長有很大的不同,概括起來有幾點:

1、創新是基于市場導向由企業家精神推動的增長,創新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政府無法預知未來,因此它不是通過規劃審批集中決策所應該管轄的范疇,只能由市場主體分散決策,獨立決定自己想做什么和怎么做。

2、競爭性市場是創新的平臺,市場為創新提供導向、激勵和溢價變現的通道,市場還會消化試錯成本,并分散失敗的風險。盡管創新可以創造像谷歌、蘋果、華為、阿里,但很多創新也會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功,更多的創新是以失敗而告終的,但是市場的強激勵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甘愿冒失敗的風險而傾心于創新。

3、創新是試錯的過程,應該鼓勵而不是限制新的進入者,創新的方向無法預判,創新的結果也無法預知,它只能在大量進入者競相探索中日漸明朗,并使成功者脫穎而出。

4、新的創新將沖擊舊的創新引發新舊替代,加速產業和企業的興衰也會加速勞動力的流動,還會加速標準歸置甚至游戲規則的更新。

5、中小企業是創新的生力軍,大公司試錯成本高,它們本能的追求成功率和穩定性,而中小企業試錯成本低、決策機制靈活,更敢于冒風險去創新,他們更愿意在新產業當中承擔起探路者的角色,為大公司的技術集成提供豐富的技術要素。

6、創新的風險性使它更加依賴的是直接融資而不是間接融資,靈活的投融資方式是創新的助推器。

總體來說,對政府而言就是向創新驅動轉型,不是政府要企業去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是加速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完善創新驅動的發展生態。

第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增長轉型最重要的是增長動力的轉型,也就是由投資出口拉動為主,轉向創新驅動為主,這是一個很高的門檻,世界上跨過這個門檻的國家并不多。

經濟增長主要由三個來源:一是資本投入、二是勞動力投入、三是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所指的是在資本和勞動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引起產出增加的因素,也就是基于創新和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效率的提高。技術進步來源于人力資本的投入,也就是人的知識積累和技能的提高,技術與技能積累的程度越高,生產效率和投資的報酬率就會越高,而物質資本投資則不一樣,物質資本包括勞動力投入不一樣,在它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出現投資報酬遞減的效應,比如產能過剩,也就是說,投入同樣多的資本和勞動力可能在初期有100的效應,之后會逐漸的衰退,衰退到產能過剩的程度。

較長時間以來,我們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但現在無論是基礎設施、房地產,還是支持投資擴張的那些產業,投資空間都在迅速縮小甚至消失,進入了投資回報遞減的階段,勞動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再想增加勞動投入已經沒有來源。再加上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強勁,種種跡象表明,靠規模擴張、投資驅動的增長已經走到了盡頭。近年來,消費和服務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但是供給側結構調整沒有跟上,這就出現了當前的結構性矛盾。

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出路在于依托創新和技術進步而獲得效率提升,效率的提升是沒有天花板的,但是它是一種內生性的經濟活動,需要的是各個市場主體的內在動力,因此經濟轉型需要更深層次的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有專家測算了不同行業和部門的全要素生產率,他們發現越接近市場行政干預越少的部門,全要素生產率越高、效益越好,比如民營經濟和互聯網產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要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因此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市場定價,這兩個因素至關重要,而在我們的體制機制上對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市場定價還存在著一些阻礙因素。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思路,如果認真貫徹,情況會有所改變。

第五、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就是依托創新和技術進步不斷創造高效率的部門,并使全社會的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和存量資產動態的流向這些部門的過程。也就是不斷的更新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使高效生產力不斷取代低效生產率、高效率就業崗位取代低效率就業崗位。如果說在經濟擴張的階段的經濟增長基本上就是各個企業增加值總和的話,那么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則是高效率產業和企業的產值和擴張抵消那些低效率產業和企業的萎縮以及關閉之后的增量。競爭是效率的源泉,盡管競爭可能造成重復投資和企業倒閉,看似浪費,但是競爭會使高效企業脫穎而出,加快淘汰落后企業,正是創新所引發的這種創造性破壞,使新的創新不斷取代舊的創新才能保證經濟效率的持續提高。

比如,蘋果智能終端的出現,頓時使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這些巨頭從皇冠上墜落,但是卻引發了一場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移動互聯革命。因此,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就要創造條件鼓勵即有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新興企業的崛起和擴張,同時為曾經輝煌但現在已經落后的那些企業退出開辟通道,目的是要使失去競爭力的企業所占有的有效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土地等等要流向高效率部門,確保全社會資源的平均效率始終處在上升中,也就是說,高效生產率不斷產生和擴張,落后生產力不斷萎縮和退出將成為新常態。這個時候生產要素的可流動性至關重要,目前所謂去產能非常之困難,就是缺乏這種流動性,只有建立起生的順暢、退的順利的產業生態才能保持經濟的活力。

當前投資驅動時期的主導產業及其相關部門的衰退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境外轉移是當前GDP增速下降的直接原因,它的影響還將持續。這個時候如果不能通過創新不斷培育出能夠發揮引領作用的行業以10%甚至20%的超高速增長,很難想象被巨大傳統產業稀釋后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能夠保持中高速水平。因此新常態下增長前景最直接觀察的窗口和政策的著力點,就是產業升級的進程和主導產業的轉換和發展狀況。

GDP它是創新滯后的變量,通常一項創新在完成很長時間比如五年、十年以后才能體現到GDP上,也就是說,企業今天的表現恰恰是基于幾年前埋下的種子,因此無論對政府部門還是對企業的考核不應該僅關注當期的GDP這樣一個結果變量,更應該關注是影響未來競爭力的那些重要變量,比如制度環境的變化、研發投入的強度。

市場機制有極強的恢復經濟的能力,這種恢復能力來源于蕭條期的企業淘汰,來自于競爭壓力下的創新,來自于具有冒險精神把握市場走向的企業家。面對蕭條,政府不應該反應過度,過度刺激表面讓看恢復了經濟,但是由于這種恢復是強化原有的產業結構,會造成進一步的產能過剩,緊接著是更大范圍、更長時期的蕭條,錯過了結構調整的機會。蕭條本身是市場機制的一種自我調解,是強迫淘汰和倒逼創新,此時政府要加快轉變職能,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培育市場化的創新機制,在產權保護、破除壟斷、維護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強化激勵機制、聚集優秀人才等方面應該有積極作為。

第六、產業的跟蹤與跨越。以引進技術進行產業跟蹤是技術追趕期的一種重要的選擇,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加速學習的過程,并為技術跨越創造條件。所謂跨越就是在產業跟蹤中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進而抓住時機瞄準新一代產品以自己的技術實力實現產業化,在這個領域實現一次超越。日本和韓國這個過程大概用了25年到30年的時間,實際上我們也到了這個時點。

產業的跟蹤是一種依附性,如果不能夠實現技術自立就永遠不能成為領先者,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經濟大國,技術跟蹤是不可持續的,我想有幾個原因:

1、任何基于新技術的產品都有壽命周期,之初由于它具有人無我有的唯一性奇貨可居,可以獲得超額利潤這是所謂了先者為王,比如2007年之后的賣瘋了的的蘋果手機、平板,毛利率高達200%,蘋果公司賺的太多了。但是隨著這種唯一性的消失,利潤就將回落,跟蹤者往往只能在利潤下降的周期進入,而這個時候利潤日漸微薄,甚至連再投資進行跟蹤的能力都將消失。

2、跟蹤者盡管自身的研發活動較少,但是在每一件產品中的技術成本依然是存在的,只不過是通過購買專利、技術轉讓和關鍵零部件等形式把錢送給了別的公司。跟蹤者的研發成本確實發生了,但是本企業的研發人員卻沒有獲得參與研發活動的機會,企業的研發能力也未能因此而得到提高,很難有翻身之日。

3、跟蹤者沒有核心技術、很難建立自主品牌,從外部獲得往往是市場價值大部分已經實現后的技術殘值,使用這種技術即便生產出好的產品也賣不出好價錢,企業無力進行高層次研發活動,跟蹤者很難跳出不良的循環,當正在應用的技術需要更新的時候,只能再引進再跟蹤。

4、核心技術依賴于他人,企業就喪失了發展的主動權,技術路線、技術標準都是技術擁有者根據自身特點而定制的,關鍵零部件掌握在他們手中,跟蹤者完全處于被動地位,而且技術路線一旦轉向零部件供應中斷,跟蹤按照者將蒙受巨大的損失,比如在我國顯象管產業,我們老老實實的技術引進、產業跟蹤了20年,生產能力已經穩居世界第一,但是在2005年前后僅僅三年左右的時間,平板顯示技術迅速替代顯象管,我國企業前后幾千億的投資瞬時化為不良資產,顯示器產業重新歸零。

由產業跟蹤到技術自立,這是一次非常艱難的跋涉,但是時機成熟的時候就要毫不猶豫的向前,這個跨越一旦實現就將改變全局,大家設想如果90年代沒有華為、中興等企業在通訊技術裝備上的突破,很難想象我國信息安全會遇到怎樣的困難,載人航天、高速計算機、高速鐵路的成功使得發展國家刮目相看。

最后把握技術跨越的機會。目前在新能源、新一代通訊、移動終端、新能源汽車、固有安全性的核電等領域都出現了技術變軌的機會窗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正以革命性的力量深刻的改變著從手機、PC、電信、商業、物流、金融、出版影視甚至制造等一個又一個的行業,而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也已經初顯端倪,技術路線的轉換并不經常發生。當前政府和企業觀察發現并抓住機會窗口的能力十分重要。我們能不能更多的重復90年代巨大中華的故事,我想,取決于三個條件:

一是我們有沒有技術積累,并在前沿技術上不斷有所突破。

二是是否有參與產業前沿競爭的勇氣、戰略和意愿。

三是制度環境是不是支持這種技術突破和產業化。

在這些問題上我們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就不贅述了。淘汰落后、壓縮過剩是必要的,但更加重要的是有替代技術和新興產業來接盤,形成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互動的形式。中國工業化正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它的標志有四點:

1、技術來源由引進模仿為主正在走向開放條件下的技術自立。

2、經濟增長由主要依賴于消耗資源轉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

3、由產業鏈低端制造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環節延伸。

4、由產業跟蹤轉向在一些領域挑戰領先地位。

因此過去30年長期所依賴最為熟悉的那種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必須由熱衷于投資轉向關注創新能力建設,由熱衷于規模擴張轉向關注競爭力的提高,由熱衷低端制造要轉向關注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套用過去的發展模式來推動今天的產業升級,我們必須理解,如果經濟活動方式不能改變,不能向高生產率的設計、研發、品牌、營銷、產業鏈管理等延伸,就永遠沒有屬于自己的新興產業。

當前要防止接過發展新興產業的口號卻推行升級版的外延擴張,避免造成一場虛熱之后產業鏈卻依然如故。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大家一起討論,謝謝!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