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想象,這里曾經是一座百年煤城!”周末,云龍湖邊,從安徽宿州帶著孩子來徐州游玩的楊女士,拿出手機拍攝碧水藍天。而10多年前,徐州還是另外一副模樣。煤礦關閉之前,煤煙滾滾,灰塵滿天,大家都很少穿白襯衫出門,因為白天穿一件白襯衫出門,晚上就變成了黑的。經過堅持不懈、同時又是創造性的生態修復,徐州從“一城煤灰半城土”變成了“一城青山半城湖”,從一個曾經的環境“落后生”,變成了一座環保模范城。
昔日廢棄的采石場現在成了宕口公園,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地球傷疤” 徐州生態環境的痛點
煤城徐州曾經傷痕累累。
在大量煤炭源源外運的同時,數以千計的塌陷地塊留在了這里。與之而來的,還有對環境的巨大挑戰,“天灰、地陷、河流污染”是當時的寫照,“一城煤灰半城土”是當時的標簽。
“根據國土部門的調查,全市采煤沉陷地37.83萬畝,其中沉陷深度大于1.5米的面積高達22.56萬畝。”徐州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這些因采煤而造成的“地球傷疤”,一度成為徐州生態環境的痛點。
在資源日趨枯竭、生態破壞嚴重的現實面前,徐州人矢志轉型,以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通往未來之路。然而,償還生態債務談何容易,面積巨大的采煤塌陷地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
經過深入研究,徐州市委、市政府創造性地提出了“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區治理、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治理模式,謀劃把采煤塌陷地轉化為獨特的資源來利用。
較淺的塌陷地,經削高補低、修復整平,或進行復墾耕種,或利用地形搭建溫室建設高效農業;塌陷深度大于2米、無法耕種的地塊,則因地制宜挖湖引水造景,建設美麗鄉村濕地。經過多年努力,徐州獲得了超值的回報:原先的各類塌陷區,被建設成為湖蕩優美的景觀區、涵養生態的修復區;“誕生”了大大小小上百個湖泊、濕地、景區,潘安湖、九里湖都是徐州塌陷地綜合治理的成果,如今都已成為賞心悅目的城市明珠。
治土治礦 巨大反差讓人震撼
賈汪區潘安湖是“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杰作。潘安湖的前身是徐州面積最大、最嚴重的采煤塌陷區,面積高達1.74萬畝,積水面積3600余畝——“荒野溝壑,滿目蒼夷,村莊塌陷,群眾搬遷”。
2010年起,徐州實施了江蘇省建國以來單位投資最大的潘安采煤塌陷地綜合整治項目;緊接著,又實施了潘安湖濕地公園建設項目。前后不到3年,這片龐大的采煤塌陷地就變成了風景秀麗的濕地公園,堪稱生態環境修復再造的典范。巨大的反差,讓人震撼。
有好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由潘安湖公園衍生出旅游、餐飲等大規模產業服務鏈,拉動了方圓幾十公里范圍內經濟發展,為周邊3000余百姓提供了創收增收機會。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對賈汪區采煤塌陷地生態修復的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贊“挖煤賈汪,旅游真旺”。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