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可燃冰分解不太可能導致大量甲烷氣體釋放進入大氣層。
可燃冰是一種類似冰的甲烷和水的混合物質,存儲在300米以下的海底沉積層,以及較高緯度的永久凍土層。隨著油氣資源的日益枯竭,人類迫在眉睫需要尋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可燃冰的發現帶給人們新的希望,可燃冰在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是一種固體結晶物質,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呈現白色或者淺灰色,一旦點燃便能持續燃燒。
然而可燃冰存儲于相對較淺的位置,使其很容易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甲烷本身是一種溫室氣體,部分專家表示,過去氣候事件中可燃冰分解釋放的甲烷可能促進了全球氣候轉暖。最新評論觀點指出,當前海水逐漸變暖,很可能導致一些海底區域可燃冰沉積層開始分解。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不僅每年海洋中可燃冰分解釋放的甲烷數量遠小于因人類活動排放至大氣層的溫室氣體數量,而且這些分解釋放的甲烷氣體不會抵達大氣層。相反這些甲烷保存在海底沉積層,溶入海洋環境或者通過沉積層微生物轉變成為二氧化碳。
科學家對北冰洋蘊藏的可燃冰進行了分析,重點觀測甲烷在海洋和大氣層之間的轉換。研究報告作者指出,北冰洋上空大氣層中的甲烷并不能直接歸咎于近期氣候變化產生的可燃冰分解,也不是自冰河時代末期長期趨暖氣候所導致的。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