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EMC)“新政”能幫助節能服務行業突破拐點嗎?
近日,《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的出臺,引發市場對節能服務行業的看好和對合同能源管理前景的重拾信心。
合同能源管理作為一種節能商業模式,它能夠幫助能耗企業實現對節能項目的“零投資”,以實現節能服務公司(EMCo)與能耗企業,甚至包括環境效應的共贏。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也在回顧十幾年的EMC的發展時表示看好節能行業。
1997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登陸中國。相關部門同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共同開發和實施了“世行/全球環境基金中國節能促進項目”,在北京、遼寧、山東分別成立了示范性能源管理公司。十余年來,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節能服務公司不斷發展。
2009年,全國節能服務公司約502家,共實施節能項目4000多個,總投資280億元,完成總產值580多億,形成年節能能力1350萬噸標準煤。節能服務產業從業人員由2008年底的6.5萬人增加到11.3萬人,增幅達74%。然而,與巨大的市場空間相比,合同能源管理發展卻非一帆風順,甚至曾經處于一種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
蹣跚前行 EMC推進遇困
從節能服務先鋒企業之一的北京樂普四方方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軌跡上看,EMC在我國的“酸甜苦辣”可見一斑。
成立于2003年的樂普四方,在國內500多家節能服務公司中,是年銷售額過億元的節能服務公司之一。2009年,樂普四方采用EMC模式的項目已占到了70%-80%。
然而在發展之初,讓樂普四方覺得困難的是市場,當時合同能源管理的理念尚未被市場接受。樂普四方董事長毛文劍說,盡管自己設備的節電率可以達到40%,遠高于一般設備20%的節電率,但開拓市場卻并不容易。“用能企業效益好的是不愿意做節電,效益不好的企業沒有錢做節電。”
同時,融資和信譽體制的不完善也是節能服務企業成長EMC業務的攔路虎。
據統計,我國的節能服務公司有92%面臨融資困難,如能順暢融資,至少50%以上的節能服務公司發展速度會提高一倍。
信譽體系的不完善也阻礙了合同能源管理的發展。樂普四方內控總監王學嶺認為,合同能源管理中收益分享的結算沒有統一模式,容易引起紛爭,并且沒有相關法律予以約束。節能服務公司如果遇到不誠信的客戶,巨額投資很可能就血本無歸。
基于此,發改委公開稱,從總體上看,國內節能服務“產業規模還比較小、發展水平也較低,難以適應當前推進節能工作的需要”。
突破瓶頸 EMC重獲起航
要想打破合同能源管理在推廣上的種種瓶頸,離不開政府部門、銀行、耗能企業和節能服務公司的共同努力。
4月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稱,到2012年,國內將扶持培育一批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發展壯大一批綜合性大型節能服務公司。到2015年,國內將建立比較完善的節能服務體系,合同能源管理成為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業內人士稱,新政將助尚有諸多困境的合同能源管理中國之路重獲新起航。同時,發改委準備在融資、稅收、優惠政策及會計制度上四個方面,幫助國內節能服務產業。
面對這次針對融資、稅收以及會計制度上優惠政策出臺,樂普四方顯得很有信心,“我們長期是依靠自己穩定的服務和領先的技術設備取勝,先后給中南海、中央軍委辦公樓安裝過節能設備,這次政策調整對我們是一次利好刺激。”據王學嶺透露,樂普四方主要致力于冶金、石化、電力等行業的節能服務,采用的技術具有40%以上的節電效率,在河南擁有100萬千瓦生產能力的基地。“我們的工程師常年外派在企業里幫助他們維護,這些年的政策利好使得傳統行業越來越重視節能減排,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場前景不錯。”他估算,國內這個市場應該能達到千億。
“過去是我們告訴企業‘你要管理’,現在是企業自己說‘我需要管理’。相信不久后,全國都會變成這樣。”王學嶺表示,“這些政策是節能服務企業發展突破的拐點。”政策的利好將幫助更多的資本進入節能服務行業,推動合同能源管理的發展。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