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事故頻發,危害嚴重,但是由于保險市場并不發達,企業僥幸心理強、風險意識差,投保的自覺性較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推行的效果不太理想。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法規和政策促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
3月12日,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表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環境。發達經濟國家通過保險強化對環境保護已經相對成熟,今年李克強總理強調發展綠色金融,保險也是重要部分。目前,保監會已和30個省市區開展重金屬環境責任保護險。去年,保監會已經和環保部在研究推出環境污染強制責任險,預計這個政策出臺對于環境保護將發揮更大作用。
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業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并逐漸演化為全局性的重大“社會問題”。環境保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建立完善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為主體的環境保險體系,為環境保護提供相應的保險制度安排,是時代賦予保險業的神圣使命,也是保險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形式。
回溯歷史,我國早在2007年就曾推行環責險試點,但因缺乏法律層面支持,賠付率較低,企業投保積極性不高,發展較為緩慢。2013年,環境保護部和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選擇部分地區進行試點,之后企業投保量明顯上升。2015年,新《環境保護法》明確鼓勵投保環責險,為探索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落地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據。
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環責險保費達到2.8億元,同比增長14.01%;提供風險保障244.21億元,同比增長7.52%。目前,環責險試點省份擴展至30多個,試點涉及重金屬、石化、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處置、電力、醫藥、印染等多個領域。保險經濟補償作用初步顯現。
不過,分析人士表示,目前環責險年保費收入剛剛突破億元大關,相對于我國逾3萬億元的保費規模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與美國環責險每年多達40億美元的保費相比,中國環責險的保費收入更顯微不足道。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楊朝飛表示,環責險在發達國家已經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并成為解決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主要方式之一。很多國家對這項制度采取強制性做法。比如,德國《環境責任法》要求,國內所有工商企業都必須投保環責險;在美國等國家,環責險是工程保險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工程如果涉及環境污染風險就必須投保,否則就不能獲得工程合同。
相較于國外,國內不少企業的環保風險意識不強,主動參保意愿較小。鑒于企業對風險存在僥幸心理,多考慮節約成本,在此背景下推進強制環責險落地有現實意義。比如,建立強制環責險是滿足企業完全成本(或社會成本)核算的需要。能迫使企業將本應內在化的環境風險成本(環責險)納入產品成本核算體系內,使其產品成本能真實反映資源環境代價——私人成本“逼近”社會成本,然后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倒逼”企業加大技改投入,開發采用先進清潔生產技術,淘汰落后產能,最終達到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目的。
“從長遠來看,企業是否參保環責險,是衡量其履行社會責任水平的一個標志。”在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看來,“當前,各地的實踐在不斷地改善企業參保的環境,從企業自身來說,應該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認識到參保環責險對企業發展的深遠意義。”
深度透視和挖掘建立強制環責險的邏輯,順利推進強制環責險落實實施,以及促進保險機構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建立強制環責險是發揮環境保護政策工具協同效應的內在要求。其次,建立強制環責險是彌補環境風險管理工具“短板”的需要。第三,建立強制環責險是滿足企業完全成本(或社會成本)核算的需要。第四,建立強制環責險是確保環境保護質量和效率的需要。第五,建立強制環責險是確保環境保護效能提升的必要條件。第六,建立強制環責險具備技術支撐條件。
總而言之,無論對于環責險市場的冷淡如何分析,推廣強制環責險是眾望所歸,環境高風險企業強制環責險已是大勢所趨被廣泛認同。同時,多方努力、長期探索,也是各方的共識。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