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二維碼,垃圾箱蓋自動打開,投入分類的回收箱。不僅對垃圾進行精準稱重,還能上傳數據至云端平臺。近日,北京部分小區內陸續出現約1000個這樣的智能垃圾收集箱。記者從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獲悉,今年北京市將設3000個類似的智能垃圾收集箱,覆蓋1000多個小區。
智能垃圾箱,聽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但它真的是化解垃圾分類難題的良方嗎?相信這是許多人心中共同的疑問。依筆者看來,科技的融入,對于垃圾分類推廣當然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但我們絕不能完全依賴于科技進步,將科技視為實現垃圾分類的絕對推動力,或者將垃圾分類推廣不力的癥結全部歸咎于科技層面,并因而忽視管理策略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簡而言之,加速垃圾分類的推廣,既需要科技的不斷發展運用,更需要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的與時俱進。
眾所周知,垃圾分類制度在我國推行多年,卻始終收效甚微。原因何在?究竟是科技不達標,導致垃圾分類無法付諸實踐,還是城市管理水平不足以及民眾公共意識欠缺,令垃圾分類難以實現?顯然,這其中對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更高,如果管理水平跟得上,哪怕相關技術能力并不突出,僅僅依靠普通的非智能化垃圾桶,也足以讓垃圾分類取得突破。
不過,雖說科技不是當前實現垃圾分類最關鍵的問題,但先進卓越的技術卻是助力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當相關科技愈來愈先進,垃圾分類流程得到最大程度簡化,垃圾分類獎勵制度得以從容兌現,民眾對垃圾分類的參與意愿、認識水平等,都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當然,智能科技能對垃圾分類產生有益促進,但垃圾分類的全面推進又不能僅僅依賴于現代科技。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智能垃圾桶帶來管理便利的同時,也必然帶來管理上的新課題。例如,智能垃圾桶管理維護成本的增加,與非智能環節的碰撞對接等等,都要得到妥善考慮處置。另外,智能垃圾桶應當盡量降低門檻并提升適應性,對于無法使用智能功能的用戶,其垃圾分類需求應通過其他方式得到補償。畢竟,智能化需要一定的技術操作能力,一些老人或特殊人群受限于自身認知能力等,可能無法使用智能功能。此時,必須提供相應渠道實現功能代償,避免使智能化成為阻擋部分人群參與垃圾分類的高墻,隔絕了一些特殊人群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熱情。
總之,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識的提高,必然催生相關科技應用,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又會反過來倒逼管理能力進一步完善。智能垃圾桶如能得到合理化應用,有望開拓出一條科技與管理緊密結合的垃圾分類治理新方向。至少當前看來,智能垃圾桶對于推動實現垃圾分類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嘗試。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