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產協議失敗以后,沙特、伊朗和伊拉克變本加厲地提高原油產量,以爭奪亞洲地區市場份額,如果不能及時做出應對,俄油與其背后的俄羅斯政府很快就將落于下風。而這一次內外雙重壓力下的私有化交易,或許會成為俄油命運的轉折點。
幾乎是一夜之間,曾經被市場寄予厚望的“凍產協議”,由于主要產油國各懷心思而最終化為泡影。面臨“奉旨凍產”壓力的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也暫時松了口氣,在喜憂參半的2015年財報發布以后,這家公司被認為,可以在繼續上揚的國際油價中憧憬美好未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內外交困的俄羅斯政府,在匯率、財政陷入困境之時,又開始為俄羅斯石油公司醞釀進一步的私有化交易,只不過,這一次的潛在買家不再是BP公司這樣的國際石油巨頭,而是來自印度、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國家隊”。
在這樣一個全球石油產業前途未卜的混沌時期,俄羅斯石油公司再次被打開私有化的通道,對其自身、對接手買家來說,究竟是福是禍?
年報喜憂參半
2015年,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下稱“俄油”)的日子并不好過。
烏克蘭危機以后,俄羅斯遭到歐美的廣泛制裁,而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第四輪和第五輪制裁,更是包括了限制俄羅斯國有金融機構進入歐盟金融市場、限制俄羅斯獲取歐盟敏感技術(尤其是石油產業)等措施,矛頭直指俄羅斯國營油氣企業。作為俄羅斯政府控股超過50%的國字號巨頭,俄羅斯石油公司首當其沖,在歐美的金融市場活動、油氣領域國際合作和最新技術設備引進等方面遭到強烈沖擊。與此同時,國際油價全年高達35%的跌幅,直接導致公司收入下降,使短期內的財務壓力激增,并且危及公司的上游投資和債務償還。
但是,俄油2015年財報卻不乏亮點:以盧布計價,盡管烏拉爾原油均價同比降幅達到16.3%,導致營業額減少6.4%,但由于成本控制效果顯著,使凈利潤保持了2%的增長,營運現金流增加10.9%、凈負債減少31.3%。生產運營方面,公司在保證原油產量基本持平的同時,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10.2%,進一步縮小了與俄氣(Gazprom)的差距。
在看似差強人意的成績背后,盧布同期高達58.6%的貶值幅度,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歐美制裁和國際油價下跌對公司業績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以盧布計價的2015年烏拉爾原油均價同比降幅僅為16.3%,但若換成美元計價,則這一數字立刻飆升為47.3%,除了預先付款的長期合同從盧布貶值中受益,使凈負債降幅增至47%以外,其他財務指標都有大幅度的下滑。由于俄羅斯石油公司的部分設備嚴重依賴進口,本幣貶值導致生產成本上升,更會對公司的勘探開發設備更新換代造成持續的不利影響。
當然,匯率因素帶來的差異并不能掩蓋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努力。過去的一年里,公司剝離太陽能等非主營業務、重組煉油板塊資產、深化天然氣領域布局,一系列舉措成效顯著。2015年公司的資本支出同比下降30.2%,其中上游支出雖然增長11.6%,但投資回報率仍然在全球石油巨頭中名列前茅,而且由于市場對主要產油國醞釀提出的凍產協議充滿期待,國際油價在2016年第一季度完成了階段性的探底回升,開始進入上行軌道,為俄油的復蘇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凍產風波平息
2016年4月17日的多哈會議中,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非OPEC產油國未能達成凍產協議。除了伊朗明確表示拒絕凍結產量并缺席本次會議以外,沙特方面“如果主要產油國(主要是伊朗)不同意凍產,沙特也不會凍產”的言論,以及在多哈會議上臨時改變立場的表現,令OPEC各國出現更大的裂痕。OPEC產油國各自為政、美國頁巖油氣生產商虎視眈眈——面臨內憂外患,主要產油國之間的博弈更加復雜和艱難,短期內再次合作控制產量的可能性隨之大大降低。
事實上,由于北美頁巖油氣的存在,無論凍產協議是否能夠達成,對于俄羅斯政府和俄油來說,都算不上是振奮人心的消息。油服公司貝克休斯(BakerHughes)曾經預計,一旦油價反彈至50美元/桶的水平,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將把大量未完井(DUC)投入生產,僅這部分產能,就足以對油價的上漲形成巨大的壓制。
如果各方達成凍產協議,并且嚴格履約,則油價如愿上漲以后,頁巖油氣生產商的大量重啟產能會再次造成供需情況惡化,使全球市場重復“供給過剩-低油價-頁巖油產能復蘇-供給過剩”的惡性循環,而凍產帶來的短期額外收益,也有一部分會被這些獨立生產商分享——被這樣一批無法忽視又不可控制的競爭對手分去大塊的蛋糕,是俄羅斯和其他遵守凍產協議的成員們無法忍受的。
如今凍產協議失敗,則油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完全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沙特、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中東國家更會開足馬力繼續擴大產能,使歐洲、亞太地區的供給側競爭愈加慘烈。俄羅斯的原油生產成本雖然低于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等產油國,但與中東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到了刺刀見紅的時候,俄油在價格的比拼中難免落于下風。
拋開上述隱患,凍產風波的平息對于俄油來說,總體上還是利大于弊。
多哈會議召開之前,俄羅斯從始至終都表現出高調支持凍產協議的態度,并且隨時準備讓俄油履行“奉旨凍產”的政治使命。3月底,俄羅斯自然資源部長SergeiDonskoi更是直截了當地表示,“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將通過減產來平衡全球市場,因為公司今年面臨著產量的自然下降”。由于歐美制裁和部分成熟區塊的產量遞減,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當前的原油產量確實已經處于歷史峰值區域,但俄羅斯政府的這番言論,無疑是把控制產量上升到了公司的政治任務層面。
多哈會議不歡而散以后,俄油凍產甚至減產的壓力不復存在,公司也可以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全球石油市場,從繼續上揚的國際油價中憧憬美好未來。
私有化是福是禍
好景不長,凍產風波剛剛平息,私有化接踵而至。
據路透社報道,俄羅斯財政部長西盧阿諾夫于4月15日表示,俄羅斯政府目前計劃私有化俄羅斯石油公司19.5%的股份,估計其價值大約為6500億盧布(99億美元),政府希望能在今年下半年啟動這項私有化交易。
早在2014年12月,俄政府總理梅德韋杰夫就簽署決議,將俄羅斯石油公司19.5%的股份收歸國有,用于公司未來的私有化進程,但是由于油價隨后一路走低,普京又堅持不可低價出售股份,所以擱置至今。進入2016年后,俄羅斯財政更加拮據,需要回籠資金渡過難關,政府幾乎別無選擇,只能把私有化當成救命稻草。雖然俄油已經有19.75%的股份握在BP手中,但精明的俄羅斯人并不會輕易放棄公司的控制權,即使本次私有化交易成功,俄羅斯政府仍然會持有俄油股份的50%加1股,保留控股股東的地位。
俄羅斯政府毫無疑問是私有化的最大受益者,但作為交易主體的俄油也不缺少從中獲益的機會。凍產協議失敗以后,沙特、伊朗和伊拉克變本加厲地提高原油產量,以爭奪亞洲地區市場份額,如果不能及時做出應對,俄油與其背后的俄羅斯政府很快就將落于下風。
根據媒體此前的分析報道,本次私有化,中國的中石油集團公司和印度的國有石油公司成為最終買家的可能性最大——前者2016年第一季度凈虧損達到138億人民幣,急需通過變革來重新激發活力,回歸健康運行軌道;后者面對本國不斷增長的石油消費需求,也存在購買海外油氣資產的意愿。在油價維持漲勢的情況下,與中國、印度的合作,為俄油提供了深化布局亞洲市場的絕佳契機。
私有化交易可以為俄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好,但作為買家的外國石油公司卻需要慎重考慮。一方面,油價雖然短暫復蘇,但在全球石油市場供給過剩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扭轉之前,俄羅斯油氣資產未來的價值曲線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用一筆不菲的資金換來的究竟是璞玉還是燙手山芋,需要買方在交易實施之前進行詳盡的評估;另一方面,外國公司與俄羅斯企業的合作往往存在難以預料的管理和政治風險,特別是在關系到俄羅斯國計民生的油氣領域——在這個問題上,BP曾經的遭遇可以作為前車之鑒,2003年BP與AAR集團在俄羅斯石油產地秋明合資建立TNK-BP石油公司以后,雙方就矛盾沖突不斷,局勢最為緊張的時候,BP在莫斯科的辦公室甚至遭到了法警和全副武裝的特種部隊的突襲,最終時任TNK-BP石油公司的CEO杜德利不得不通過英國駐俄羅斯使館的幫助才得以安全離開莫斯科,雙方的合作也宣告失敗。直到普京出面表示支持,BP才有信心再次踏足俄羅斯石油領域,開始了與俄油的合作。
作為俄羅斯能源領域“國家隊”的絕對主力,俄油是俄羅斯石油行業當仁不讓的代言人,在享有超然地位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要為祖國排憂解難,甚至因此而一再被本國政府推上風口浪尖。這一次內外雙重壓力下的私有化交易,或許會成為俄油命運的轉折點,只不過究竟是福是禍,最終還是需要時間來驗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