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條》編制工作肇始于2013年5月,歷時3年,前后3次征求各省(區、市)和地方的意見,5次征求黨中央及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意見,反復修改達50多稿,彰顯了國家對土壤污染問題的深度關切和必治決心?!锻潦畻l》共有10條35款231項具體措施。從摸清情況到依法治土,從分類管理到風險管控,從推進修復到分配責任,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系統而全面的規劃及行動部署,將成為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之后,我國應對重點環境問題的又一行動綱領。
亮點一:摸清底數,強化監測
土壤污染的“家底”是所有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但我國缺乏全面詳細的土壤污染數據,甚至部分地區缺乏監測點位和人員配置。
因此,《土十條》開篇即要求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狀況及變化趨勢,為治土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
第一,要求對農用地及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的污染情況作重點、詳細調查及監督,首次提出建立每10年1次的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第二,通過優化監測點位的規劃、整合及設置,構建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要求各省(區、市)開展土壤環境監測技術人員培訓,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主動性和靈活性。第三,發揮大數據在治土中的重要作用,借助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智慧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實現數據動態更新,吸納各部門土壤相關數據,構建全國土壤大數據管理平臺,加強數據共享,提升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亮點二:健全規范,依法治土
同水污染和大氣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建設明顯滯后?,F行土壤污染分類、治理標準體系均不完善,導致土壤環境保護工作缺乏依據和指導。
與大氣、水污染防治一樣,依法防治土壤污染迫在眉睫。此次《土十條》將法治工作放在第二條的優先位置。內容上,《土十條》強調:
第一,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各部門要配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修訂、發布相關領域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以增加土壤防治內容,鼓勵各地制定地方性土壤污染防治法規。第二,建立健全相關標準及技術規范體系。發布、修訂、完善相關的標準、技術規范、測試方法及標準樣品,明確規定各地可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地方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第三,通過明確重點監管的物質、行業、區域,建立專項執法機制,全面強化土壤環境監管執法。
亮點三:分類管理,突出重點
《土十條》明顯地體現出分類管理、突出重點的治理思路。對農用地、建設用地分別實施不同的管理措施,且以農用地中的耕地及建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為重點。
具體來講,農用地按污染程度分為未污染和輕微污染、輕度和中度污染以及重度污染3個類別,分別采取優先保護類、安全利用類及嚴格管控類等相應管理措施。
對于優先保護類的耕地,要求劃為永久基本農田,防控企業污染,實行嚴格保護,激勵(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傾斜)與懲戒(面積減少或質量下降將可能受到預警提醒或環評限批)并舉。對于安全利用類耕地,則要求制定利用方案,強化農產品質量檢測,加強技術指導培訓,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
而嚴格管控的耕地,要求劃定禁止生產區域,影響水源安全的還需制定環境風險管控方案,開展修復及種植結構調整或進行退耕還林還草。
建設用地則要求建立調查評估制度,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分用途明確管理措施,對于符合相應規劃用地要求的地塊,可以進入用地程序;對于暫不開放或不具備修復條件的污染地塊,則需要進行管控、標識和監測;對于發現污染擴散的,則要采取污染物隔離、阻斷等風險管控措施。此外,要建立嚴格的用地準入制度,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之中,土地開發利用必須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
亮點四:風險管控,保護優先
土壤污染不僅成因復雜,較難察覺,且易于累積,稀釋性差,治理起來周期長、難度大。因此,土壤質量維護尤其要注重污染風險的管控及優良土地的保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得當,則能夠從源頭上防止可能損害的發生?!锻潦畻l》不僅在總體要求及工作目標等多處提到風險管控,且“風險”一詞在《土十條》中出現的頻率達20次??梢哉f,風險管控貫穿了《土十條》的始終。而保護優先的內容集中體現在第五條、第六條之中。
第五條指出,要通過土壤環境質量評估、定期開展巡查、嚴查環境違法行為、加強采礦活動的監管等措施,科學、有序地加強對未污染土壤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對于排放重點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時,要增加對土壤環境影響的評價內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體措施,以防范建設用地新增污染;強化空間布局,合理分布工業生產、生活、農業養殖等區域。
第六條強調要加強對工礦企業活動、礦產資源開發、涉重金屬行業、工業廢物處理的環境監管;要求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加強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及加強灌溉水水質管理;通過分類投放、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整治非正規垃圾填埋場、強化含重金屬廢物的安全處置等減少生活污染。
亮點五:開展修復,加強技術
被污染的土地需要采用各種技術加以修復,再根據修復情況重新利用或作其他安排。因此,如何切實有效地推進修復工作及其相關技術就是關鍵所在?!锻潦畻l》明確了土壤治理與修復的主體為造成土壤污染的單位或個人,要求各省制定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同時強調各地要結合城市環境質量和發展布局,以基礎設施項目為重點,有序開展治理與修復,強化工程監管。此外,要對治理與修復的成效進行評估,省級環保部門向上匯報,環境保護部進行督查。
技術方面,要求整合科研資源,加強土壤污染基礎性及關鍵技術研究,加大適用技術推廣力度,通過分批實施200個應用試點項目,遴選出易推廣、成本低、效果好的適用技術,并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建立成果轉化平臺,加快成果轉化應用。在此基礎上,加快完善產業鏈,開放監測市場,推動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促進土壤治理與修復產業的發展。
亮點六:政府主導,責任明確
我國土壤污染形勢的嚴峻性、土壤污染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政府的主導作用以及政府內部的責任分工如何劃定尤為重要。
橫向維度上,《土十條》在每一條中的具體工作后都附上牽頭部門與參與部門,一目了然,十分清晰。同時,強調部門協調聯動,定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
縱向維度上,其明確規定,地方各級政府是實施本行動計劃的主體,要制定工作方案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要承擔污染修復責任主體不明或缺失時的兜底修復責任。
此外,約談、限批等措施亦是屬地責任的體現。而將對各省(區、市)的目標責任評估和考核結果作為專項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對于落實屬地責任有著較大的激勵作用,能夠促使責任落到實處。除了政府主導,企業責任、市場作用、公眾參與也在《土十條》中得以明確規定。以公眾參與為例,其鼓勵公眾進行環保舉報,聘請環境保護義務監督員,并且鼓勵依法對污染土壤等環境違法行為提起公益訴訟,對公眾參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予以保障。此外,污染及修復終身追責在《土十條》中也得到闡釋。
土壤污染防治離不開多元主體的共同治理,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企業的嚴格守法、公眾的積極參與及社會的全面監督?!锻潦畻l》內容豐富,亮點頗多,但尚存些許遺憾,如土壤修復的資金來源及行業回報內容并未完全明確,有待通過配套制度予以完善。《土十條》的頒布實施,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提供了有力武器,為實現綠水青山、藍天凈土繪制了美好藍圖,是推進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