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裝機容量2.9兆瓦的渝水光伏電站項目建成實現并網發電,此舉標志著我市創新光伏精準扶貧模式取得新成效。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產業扶貧,以35個貧困村為主要戰場,以光伏扶貧為產業突破口,以提高貧困人口收入為主攻目標,整合光伏扶貧資金5590萬,在全省率先實施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項目,提升扶貧“造血功能”,有力促進貧困農村發展和貧困人口增收。據統計,2015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0多元,貧困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0余元;35個“十二五”貧困村如期脫貧,貧困人口減少到1.9865萬,譜寫了產業扶貧、生態發展扶貧和清潔能源建設新篇章。
我市作為“國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和“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在光伏發電指標、政策等方面優勢明顯。特別是近幾年,我市以光伏推廣應用為抓手,以光伏產業發展為基礎,大力推動分布式光伏發電和光伏電站建設,建立健全太陽能光伏應用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機制。同時,光伏電站生產運營期至少20年,能夠為貧困村和貧困群眾開辟穩定的增收渠道。為此,在充分論證和科學篩選的基礎上,我市將目光聚焦到具有明顯的產業帶動和社會效益的光伏扶貧上。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選擇以縣(區)為主體,把建設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作為我市現階段產業扶貧的主導產業,并出臺方案進行部署。
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去年,市、縣(區)兩級克服財政壓力,籌集建站資金,采取購建和自建兩種方式,啟動4個總規模7.17兆瓦的光伏扶貧電站項目。今年,市政府又將光伏扶貧電站建設項目列入新余市2016年度40件民生工程之一,加快推進。為把好事辦好,我市將電站收益精準“滴灌”到農村“無勞力、無資金、無穩定收入來源”的“三無”特困貧困戶身上和貧困村里。電費收入進入專項扶貧基金賬戶,扶貧部門統籌考慮轄區內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需求,進行合理分配。前五年,收益資金的50%用于對本縣(區)無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特困貧困戶進行生活補助、醫療救助、就學扶助等幫扶;50%作為貧困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公益事業等。五年之后,收益資金全部用于縣(區)“三無”特困貧困戶幫扶。目前,已建成的分宜電站項目和渝水電站項目每月純收入約50萬元,生產運營期至少20年,每月為每個貧困村增收約4000元,為每個“三無”特困貧困戶增收近百元,共有8.68萬人受益,其中特困貧困人口近3000人。高新電站和仙女湖電站項目并網發電后,將有0.82萬人受益。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