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隨著增速趨緩經濟步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聲音和解讀越來越受到關注。在能源領域,電力、煤炭等行業的過剩更是面臨去產能的嚴峻挑戰,而《巴黎協定》的最終簽訂對能源轉型的“倒逼”也同樣帶來諸多全新挑戰。
4月23日,中國能源網攜手中國企業投資協、西南石油大學在北京聯合舉辦了“2016(第十二屆)中國能源戰略投資論壇”,邀請眾多業內知名專家學者,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環境下:能源產業發展的進與退”主題,展開了一場百家爭鳴的思想盛宴。
“十三五”去產能:以市場為主體
韓文科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韓文科:我們要把能源領域的供需兩側和“十三五”結合起來,讓它更好的落地。能源需求的動力在轉換中,我們處于工業化的后期,高耗能的行業對能源需求拉動力減弱,而交通用能、生活用能、服務業成為能源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從“十五”開始,一次能源消費在不斷下降。能源供需兩端在不斷變化,如新的用能技術與方式不斷涌現,生活用能智能化也再不斷提高。
面對供給側的不適應,“十三五”要重點化解煤炭產能過剩、煤電產能過剩和煉油能力產能過剩問題,從體制機制上促使建立市場主體的自約束機制,并把能源主產地的資源型經濟轉型提上日程。
蔣莉萍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能源行業和電力行業,目標必須是滿足用戶的需求,任何改革的推進必須是保證供應前提下的調整。如果我們不能在保證能源充足供應的前提下推動別的目標的話,難度會很大。市場化是必須的,但市場化的改革必須以政府監管為前提條件,這也是一些先行國家的經驗。
在“拓展期”分開未必是“良方”。市場化的改革要對壟斷企業有嚴格監管,其次要對其他企業開放,并不是“拆完”了就OK了。市場化改革要打破的是壟斷行為。未來電網的發展,可能更需要探索面向用戶的綜合服務,實現橫向拓展的融合和縱向的分割都是電網企業需要考慮的。
過剩產能“剩”在何處?供給側從哪改起?
范必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研究一司巡視員范必:供給側出現了嚴重的供給抑制,市場對供給的配置出現了抑制,比如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我們采用了計劃的配置,同時勞動力也受著種種限制,所有這些要素,消費側是沒有話語權的,消費側再有需求,都沒有選擇權。市場發育受到了抑制,產品受到了抑制,這些都是供給側的問題。
能源方面,問題體現在能源的粗放利用,中國有全世界最先進的能源技術,核電、水電、光伏,但仍然沒有效率,與世界平均水平比,單位GDP能耗還是很高。07年以后最新裝機的火電都是最優秀的機組,但卻達不到最優的效率,有關單位給每個機組都平均分配發電任務,造成了運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優質能源的利用不足,中國目前還處在煤炭時代。
當前的改革,主要要解決供給抑制的現象,供給的集中度過高,解決之路就是政府的放開。
韓曉平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小平:當前,“杠桿率”正在增加,去產能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優化。每個地方的領導都不認為自己的地盤產能是過剩的、落后的,都希望在這一輪的“去產能”中,讓別人降下去,留出空間把自己做大做強。我們在去庫存,結果很多地方的庫存在增加,中央的政策是沒有問題的,供給側改革更應該重視的是消費側的革命來支持它。
薛靜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展規劃研究部主任薛靜:現在的過剩是地區性、結構性的過剩,如果不過剩,新能源不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煤電過剩問題,而是調節能力不足。在供應側能源電力供應總量相對過剩,供應結構不能滿足需求,棄風棄光棄水加劇,供應側靈活調節能力不足。
能源不能簡單的從供應測看,也要從消費側看問題,不能全社會看供應側,能源也跟著看供應側。當初考慮高耗能產業往西部轉移,現在造成了過剩,過剩是在西部。全國電力消費,“十三五”期間還是要滿足東部的需求。首先要提高能源系統的效率,怎么提高?調峰。用戶側怎么跟發電側之間互動,這是電網下一步的任務。
巴黎協定與排放峰值
李俊峰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聯合國憲章》規范了全球政治秩序,WTO規范了全球的經濟秩序,《巴黎協定》規范了全球的環境秩序。在這之前中美和中法的聯合聲明對巴黎協定的內容作了很多重要的鋪墊,中國在推動協定的起草和達成起到了主導作用。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有了實質性的舉措,是符合人民的實際需求的。
中國達峰的日子有可能會比很多專家們預計的來得早一些。發電領域,我們國家從2014年開始有了轉變,2014和2015年可再生能源新增電量超過了傳統化石能源。“十三五”期間,發電量2%到3%左右足以,現在新能源發電量增長基本可以滿足這一需求。
徐錠明
原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要從自然科學、歷史和未來看待能源。要了解能源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對能源的昨天和今天了如指掌,對能源的明天才能高瞻遠矚。徐錠明表示,未來能源工作者要做“綠色發展踐行者,生態紅線守護者,無碳能源開發者,持續發展推動者”。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