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環保部發布消息,稱在2015年2月,中央有關部門批復同意環保部機構編制作部分調整,不再保留污染防治司、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設置水、大氣、土壤三個環境管理司。
2012年,美國環保局的預算是90億美元,中國環保部只有6億元;美國環保局總人數是17106人,中國環保部在編人員只有311人。
1973年,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彼時已與國際接軌,按照環境要素設置了處室,包括水、氣、固廢與化學品處等。
“打包”的污染防治管理建制一直延續,這讓官員的“專業化”變得“不專一”:光懂氣的治理還不行,得各個類型污染物管理都輪崗一遍。
如今,土司不僅是面包,還是環保部一個部門的簡稱。
2016年3月3日上午,一張“水、氣、土三司成立暨干部任職宣布大會”的照片和司長名單在網上傳開。下午,環保部發布消息,稱在2015年2月,中央有關部門批復同意環保部機構編制作部分調整,不再保留污染防治司、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以下分別簡稱污防司、總量司),設置水、大氣、土壤三個環境管理司。
這是年初環保部宣布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之后,再次對自身管理體系動大手術。
據了解,三司設立后,因“暫不提拔”的考慮,除大氣司司長由現任總量司司長劉炳江擔任外,水司和土司暫由兩位副司長主持工作。三司中氣司的編制最多,并按照空氣污染來源進一步細分,如管理機動車的移動源、秸稈焚燒的面源和企業排放的固定源等,噪聲也將屬于氣司。
關于更具體的設置,環保部通報稱,由于機構調整涉及面廣,內部職能、運行機制的建立和人員配備完全到位尚需要一個過程,待整個工作完成后再向媒體發布。
相較于外界的熱切關注,在環保部門內部,新三司好似水到渠成,是一種回歸,而非新聞。
水到渠成
當被問起最早何時聽到新三司風聲時,多位接近環保部的人士回答都是“記不清了”,甚至是“提了二十多年了”。
水、大氣、土壤、生物……這些環境要素構成了人類生活環境,也是人類污染物的排放地。廢氣容易擴散,廢水可以流動,廢渣留在土里降解很慢,不同環境要素的管理差別很大,按照環境要素進行管理是國際經驗,國內也呼吁了多年。
提建議的有民間智庫。2013年初,中國清潔空氣聯盟成立,第一批報告中就有《灰霾防治需要多少“錢”和“人”》。報告提出:2012年,美國環保局的預算是90億美元,中國環保部只有6億元;人員差別則更大,美國環保局的總人數是17106人,中國環保部在編人員只有311人。
“那時候我們探討了多種方案,其中就包括學習美國,按照介質把大氣、水等問題分類管理,有些專家還提出希望中央層面針對大氣問題設立專門的協調小組,比現在的大氣司級別更高一些。”上述聯盟主任解洪興說。
環保部官員也發現了這個差距。2013年,時任污防司司長趙華林(現任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牽頭制定“氣十條”,赴美國考察時發現,美國擁有一支龐大的專業化大氣環境管理隊伍,大氣和輻射辦公室就有1400名公務人員,加州地方也有上千人專門管理大氣環境。
而當時環保部污防司大氣處只有3個編制,還借調了十多人。“怪不得外國人說‘中國是環境污染非常嚴重的,管理大氣的人又最少’,我們是以一當千啊。”趙華林說。
之后,恰逢中編辦到環保部開展黨日活動,趙華林就和中編辦工作人員說起,如果以后希望孩子早點呼吸清潔的空氣,環保部需要增加人手,專門管理空氣質量。
不只是學習國外,出于城市特點和“氣十條”“水十條”的執行需要,地方實踐則走得更早。
北京、廣東、山東等省級環保部門早已按照水、氣、土/固廢劃分了處室。在蘇州,2007年啟動藍天工程時,就成立了“藍天辦”,當時由分管環境的副市長負責。在2013年“氣十條”推出之后,又成立“大氣辦”,已升格為市長負責。在被環保部視為治霾榜樣的太原,這種協調機制的級別則高至省級:省長任全面改善省城環境質量指導協調小組的組長。
地市級層面,也有和三司完全對應的三處。2015年,常州市環保局新成立了水處、大氣處和土處。2016年3月10日,常州市環保局相關人員表示,市編辦已經同意增加編制,正在安排人員到位。
從要素管理到“打包”管理
“歷史發展到現在,環保部門經歷了螺旋式的變化,最終還是回歸到了最初的要素管理。”環保部原總工程師楊朝飛感慨,他1978年即進入環保系統工作。
在老環保人看來,三司成立是一種回歸,提起環境要素管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從1970年代中國剛開始成立環保部門說起。
1973年,簡稱國環辦的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彼時已與國際接軌,按照環境要素設置了處室,包括水、氣、固廢與化學品處等。
1982年,環境保護局成立,但一直隸屬于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1988年獨立出來,成為副部級的國務院直屬機構。這是環保部門第一次升格,級別提高了,機制也需要調整。楊朝飛記得,環保局要從二十多個處并成九個司。在時任局長曲格平領導下進行了機構改革。
和規劃司、人事司等并列,囊括了水、氣、聲、渣等環境要素污染防治的污染管理司成立了,成為局里最大的司級部門。“當時覺得都是污染物,就歸到一起吧,沒有意識到不同環境要素的污染都是不一樣的,沒有充分重視環境保護要精細化管理。”楊朝飛說。
1998年,國家環保局升為正部級的國家環保總局,2008年升為環保部,“打包”的污染防治管理建制卻一直延續。這讓污防系統的官員的“專業化”變得“不專一”:要當污防處處長,光懂氣的治理還不行,得各個類型污染物管理都輪崗一遍。
1988年的機構劃分還給土壤污染防治留下了問題。由于污染管理司承擔了太多的職能,土壤污染中,只有工業場地污染劃給了污染管理司。因為農村既有生態保護的問題,也有土壤污染問題,農村土壤污染就交給了剛剛成立、工作量略小的生態司。
直到現在,從環保部的網站仍可看出:城區土地污染防治工作設在污防司固體廢物管理處,農村土壤污染防治則在生態司農村環境保護處。
“土壤污染不能按照城市和農村割裂開來,也分不清。農村的很多污染是城市污染、垃圾、煙氣排放造成的,得從源頭解決。”楊朝飛說。
從1993年起,楊朝飛擔任了十多年的生態司司長。他認為,這種割裂的機制對于即將出臺的“土十條”,乃至土壤污染防治立法都是阻礙。
新三司成立后,城鄉土壤防治都將納入土司,土司的處室也將按照土壤、固體和化學品管理等分開管理。
反思總量制度
2016年3月11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全國人大答記者問時,回應三司改革的目的:要強化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環保工作的核心,通過水、土、氣三個有明確質量要求的環境介質作為核心業務司。
三司成立的同時,污防司和總量司也隨之撤銷。這也意味著,我國環境管理的重心從總量控制轉向環境質量改善,從粗放走向精細。
作為曾經的總量司司長和污防司司長,趙華林表示撤銷這兩個司并非說明這兩個司的工作不好,而是因為成立三司后,原來兩個司的職能剛好可以合并。
趙華林察覺到,雖然一直“打包”在一個司,但污防部門的名字也經歷了“污染管理—污染控制—污染防治”的變化,代表著污防工作從建立規章制度到開展污染控制措施,從被動走向主動的過程。防治對象也從過去是常規污染物、向高毒的難降解污染物轉變。
總量控制制度早在1988年就被提起,1996年開始實施。因“十五”的污染減排目標沒有完成,“十一五”期間,二氧化硫和COD這兩項污染物第一次被列入約束性指標,環保總局與各地簽訂了責任書,由此開啟了總量控制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環保系統傾力而為的減排歷程。
為何總量減排任務完成,但是公眾卻不能感受到環境質量改善?趙華林表示,總量控制的工作并非不管環境質量,在考核總量控制的四個標準中,其中一條就是改善環境質量。
“在一個人快要不行的時候,先要穩住心率。對于環保而言,先抓COD和二氧化硫兩種主要污染物。”趙華林打了一個比喻,“等到心率穩定了,再增加血壓、血糖等指標,比如PM2.5。不能說穩住心率就和治療沒有掛鉤,總量控制就和質量沒有掛鉤。”
關于總量制度的得失,環保系統有多篇論文進行了探討。“十三五”期間,總量制度并沒有被拋棄,探索區域、流域、行業的總量控制模式、實行以許可證為載體的企事業單位總量控制已是業內共識。而三司改革正是這種共識的一個體現。“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這樣的改革是比較好的選擇。”趙華林說。
錢不是問題,人少才是問題
談及三司改革時,盡管美國環保局的機構設置被提到的最多,目前我國的三司機構設置和美國仍有很大區別。
首先是機構和法律的對應關系。美國環保局的機構設置由法律授權而來,比如大氣與輻射辦公室是主要為了執行清潔空氣法案和原子能法案,水辦公室主要為了執行清潔水法案和安全飲用水法案。
雖然三司設立后更有利于“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三大戰役的落實,目前的三司機構設置跟法律的對應關系并沒有那么清晰。
“中美的環境管理差距不在機構改革,而在依法治理環境。如果能夠嚴格執法,環保部改不改問題還真不大。”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副教授張俊杰說,“在當前的法治環境下,也只能進行政府機構打補丁的改革方式,改進政府效能,彌補法治的缺失。”
另一個區別則是人的數目。除了國家級環保局的環境要素管理部門,美國在波士頓、舊金山等地設置了10個區域辦公室,劃片管理各州的環境問題。比如管理加州的第9區辦公室,其中也設置了水、氣、土等職能部門。
相較于美國上千人的規模,環保部新三司目前的人員數目并未增加多少。在地方上,雖然多地早設立了大氣處,但人員數目乃至專業素養還遠遠不夠。“很多大氣辦只是解決了領導重視的問題。并沒有解決人員緊缺的問題。”解洪興說,“領導重視,大氣處處長要匯報的次數多了,真正干活的人依然不多。”
例如在落實“氣十條”的行動措施時,讓各地負責大氣污染的處長處處長心里沒底的是,做了這么多工作,PM2.5到底能降多少?結論可以通過源清單、模型模擬等預測得出,但計算過程相當專業,大氣處很難辦到,只能委托高校和環科院、環規院等專業的技術團隊來做。
“目前看,相比”錢不夠”不是問題,人少才是更嚴峻的問題。專業人才不足,問題研究不清楚,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有效果,如何才能成本效益最大化就不敢花錢。應該把更多的資金放在‘軟件’建設上,幫助省市形成專業團隊,把落實方案做好讓更多的專業人把錢花出去,做方案。”解洪興說。在無法擴充政府的專業人員的前提下,這些工作可以放開給更多的環境服務公司來做。
設立三司只是捋順職能的第一步。如陳吉寧答記者問時所言,這項工作涉及面非常廣,不僅僅是兩個司變三個司的問題,還涉及一些流程的重構、與其他改革的銜接,比如環評制度改革的銜接。
據了解,三司的職能也將包含更多的內容,例如原屬于科技標準司的行業標準制定也將按要素劃歸給三司。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