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兩會提出安全發展核電,2015年我國共核準8臺核電機組,成為福島事故之后核準規模最大的一年。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在建在運核電機組規模達到8800萬千瓦;到2030年,運行核電裝機達到1.5億千瓦、在建5000萬千瓦左右,發電量比重達8%~10%,占一次能源消費的7%。面對這樣宏偉的目標,毫無疑問中國核電即將迎來又一次大規模發展,作為能源結構轉型的主力,2016年的兩會中國核電的發展備受關注。
抓住重要戰略發展機遇優化能源結構核電當仁不讓
一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每年可以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重量相當于80艘美國“福特”號航母船體的重量。
2015年11月30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提出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 在這樣的目標下核電成為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經濟穩定增長,推進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今后15年是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到2020年,我國在建在運核電機組規模將達到8800萬千瓦;到2030年,運行核電裝機達到1.5億千瓦、在建5000萬千瓦左右,發電量比重達8%~10%,占一次能源消費的7%。
以上目標并非座談空想,經過三十年發展,目前我國核電的研發設計、工程建設、裝備制造、運行維護等各方面均實現大幅提升,我國大陸地區在役機組30臺、容量2830萬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的1.8%,在建、已核準機組26臺,容量2922萬千瓦,在建規模全球第一。所有在役機組從未發生過2級以上運行事件,也未對周圍環境和公眾造成不良影響,主要運行參數優于世界平均值,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12月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表示:加快建設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基礎設施,是穩定經濟增長、優化能源結構、改善民生的綠色發展重要舉措,對促進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和有效投資需求,推動提升中國裝備品質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針對未來核電的發展提出:“優選一批條件優越的核電廠址,開展保護和深入論證。”由于核電的特殊性,對廠址的選擇要求一向苛刻,為此國家能源局一直在研究制定核電廠址保護管理辦法,保護好稀缺的廠址資源。
核電建設從開工到投產需5~6年,如需完成2020年投運與在建共8800萬千瓦規劃,未來5年,中國需要開工建設近40臺核電機組。這些新建機組需要更加豐富的廠址選擇。
注重產業配套和產業鏈發展核電發展經歷四個轉變
可持續發展、創新發展、安全發展將成為“十三五”我國核電產業發展的關鍵詞。我國核電產業要更加注重產業配套和產業鏈發展,避免大起大落。要與國內外政府和企業合作發展,共享世界核電發展帶來的機遇。
目前,我國核電產業正在經歷四個方面的轉變,首先是核電技術從二代到三代的轉變。2015年是二代核電的收官之年,2015年12月田灣5、6號機組成為中國大陸上最后兩個獲批核準的二代加核電機組,此后以華龍一號與AP1000為代表的三代核電機組將在未來中國核電的發展中扮演主角。
其次從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到自主創新的轉變。從引進設備到引進技術再到自主創新,中國核電在摸索中前進。目前,核電關鍵設備和核心材料基本實現自主設計,試驗驗證平臺逐步完善,核電技術標準體系正在形成,初步建立了核電自主創新體系,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
再次中國核電正在經歷以國內建設為主到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轉變。2015年,中國核電企業先后與羅馬尼亞、阿根廷、英國等均建立了合作關系,采用我國“華龍一號”技術的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機組已開工建設,2016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要有序實施核電“走出去”,首推 “華龍一號”堆型出口,積極推動CAP1400堆型和高溫氣冷堆“走出去”,繼續推進與英國、羅馬尼亞、巴基斯坦、阿根廷、南非、沙特等國的核能合作。
最后要實現從核電大國到核電強國的轉變。26臺在建機組,我國核電發展速度已經是世界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核電大國,要成為世界核電發展的產業中心,一定要掌握先進的核電技術。在前不久結束的華龍一號國際峰會上,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長黃鸝,表示“核電裝備是裝備制造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裝備制造的最高水平,華龍一號立足于我國核電裝備制造業現狀并充分汲取了多年來設備國產化的經驗與成果,必將助推核電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與提升,帶領中國裝備制造業參與全球競爭。”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