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一些結構性矛盾不可避免的通過銀行資產結構和質量反映出來。
“我們不宜低估2016年的困難和挑戰”,站在2016年初看經濟,銀行家們心情復雜——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經濟環境的改變必將促進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進行力度較大的適應性調整。受訪銀行家們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確實進入了一個困難時期,但從開年經濟形勢的銀行端看,嚴峻中藏有一息暖意。
“銀行業有一個‘開門紅’的說法,從每年12月底啟動到次年一季度末,為確保有一個好的開局,銀行在這段時期都會準備大項目‘打頭陣’。但今年1月測算下來,在不超過120億元的信貸投放中,小微消費零售與大企業大項目的信貸投放比例是‘對半開’,大項目對依賴表內貸款業務支撐在下降,經我行測算,消費信貸方面利差較大、較穩定。今年1月以來,整個銀行市場信貸投放超出預期,我們今年開局投放也更積極一些。”
南京銀行副行長束行農說:“從信貸投放來看,在謹慎中我們慢慢聞到一絲復蘇的味道,信心在逐步恢復。”束行農說,但實體經濟回升還有一個過程。
長期專注小微企業貸款的泰隆銀行,也表示開局良好。泰隆今年提出“鞏固小、突出微”口號,服務進一步下沉,聚焦貸款額50萬元以內的小商小販等普惠群體。據泰隆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徐耀測算,今年其在上海的小微貸款有望逆勢增長30%。
“船小好調頭”,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些轉型早、轉徹底的銀行普遍表示樂觀,但一些依賴粗放式擴張、過度依賴息差、高度同質化的銀行,面臨巨大的貸款擠出壓力;部分商業銀行的“規模情結”、“速度情結”仍難以割舍。整體來看,中國銀行業的盈利狀況有所惡化。
來自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統計顯示,2015年國內商業銀行整體情況低于預期,行業凈利潤增速約為1.8%,2016年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大概率增長1%,營收增長較2015年進一步放緩。
不少銀行家表示,目前實體經濟去產能、去庫存剛剛開始,存量債務對銀行來說占比很大,在出清過程中對銀行沖擊到底有多大,大家還不敢盲目樂觀。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表示,當前支持銀行過往發展的各項紅利開始逐漸消失,對銀行的要素效率提升、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戰。
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說,2015年“實體經濟受寒、商業銀行感冒”,信貸投放“357”效應(即信貸大投放后,三年出現不良、五年風險爆發、七年大量損失)、存款利率上限徹底放開、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銀行盈利明顯承壓。2016年銀行資產質量壓力不小,利潤增長困難較多,改革發展任務依然較重。
2015年第四季度中國人民銀行面向全國銀行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4.3%的銀行家認為當前宏觀經濟“正常”,較上季下降2.6個百分點;65.2%的銀行家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偏冷”,較上季上升3個百分點。中國銀行業協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5年》則顯示,72.1%的銀行家認為經濟增速放緩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經濟L形”的判斷已逐步成為銀行家主流認識。浙商銀行董事長沈仁康說,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不破不立”的轉型關口,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經濟增速換擋的背后是新舊動力轉換,之前倚仗的舊動力日漸式微但占比仍然較大,新動力正處于培育發展階段且占比較小,動力轉換任重道遠。
“經濟L形,大家都在觀望拐點”。束行農說,近幾年銀行業面臨寒冬,特別是去年開始,銀行盈利從兩位數降到個位數,甚至負增長,這是商業銀行沒有重視到這種結構對應這種經濟轉型帶來的壓力,如果未來仍以間接融資作為業務發展模式,以利差作為利潤重點,銀行背的包袱就會越來越重。
“經濟‘L形’何時迎來拐點,取決于改革轉型和結構調整進展,這是一場改革和風險的賽跑。”銀行家們坦言,過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銀行經營模式漸趨式微,2016年總體上仍屬筑底期,要兩到三年才可能走出低迷。但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孕育,而問題和矛盾的存在也為銀行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機遇。
“當前,中國經濟仍然是機遇大于挑戰。只要宏觀調控措施得當,牢牢抓住機遇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我國經濟一定會穩中向好。”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說,宏觀經濟環境新形勢和去產能過程正在倒逼市場參與者加大創新的投入和技術的提升,推動產業和產能的升級換代;盡管工業增加值增速可能低于GDP增速,但工業產業內部結構加速調整,新的工業增長點正在形成;增長動能從投資向消費轉變,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具有更強的納稅和就業創造能力。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