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持續走低
供需有憂有喜
2015年12月31日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WTI2016年2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為37.04美元/桶;2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為37.28美元/桶,全年分別收跌30%和36%。至此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盡略現上漲,但全年呈低迷狀態。全年原油市場供需差再創新高,第二季度供需差擴大至244萬桶/日,為年內最高差值。
2015年1月26日,美國WTI原油期貨價格46.31美元/桶、布倫特期貨價格48.52美元/桶。而在2014年年初,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107.78美元/桶,年底跌至59.45美元/桶;WTI原油期貨價格年初95.34美元/桶,年底跌至54.73美元/桶。
油價下跌,對國際經濟影響重大,一些嚴重依賴石油經濟的產油大國受損嚴重,石油收入明顯減少,比如俄羅斯、委內瑞拉、沙特等國,國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而一些石油進口國,則受益匪淺。
海灣角力北美
爭奪市場份額
人們把2015年的油價低迷和市場份額之爭,描繪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尤其是沙特及其海灣伙伴國與北美頁巖油生產商的直接角力。
2015年1月11日,一家名為WBH Energy的美國頁巖油開采公司提交破產申請,這家位于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民營公司,成為這一波石油價格戰中的第一個“陣亡”者。
1月13日,阿聯酋石油部部長馬茲魯伊在阿布扎比表示,盡管油價走低,但阿聯酋仍會堅持實施擴大產能的計劃,OPEC也不會減產。同時,OPEC某些成員國強調,美國頁巖油產量激增才是導致全球石油市場供應過剩的主要原因,需要加以限制。作為OPEC海灣產油國中的兩大核心國,阿聯酋與沙特強硬的態度讓這場圍繞市場話語權之爭的石油價格戰日趨升級。沙特的算盤是低油價既可鼓勵需求增長,又可抑制非OPEC國家和頁巖油產量,這樣當伊朗2016年恢復原油出口后,沙特就無需減少自己的產量。
一直到2015年年底,一貫善于打限產保價牌的OPEC仍堅守不減產政策。
頁巖油氣遇阻
絕地頂壓喘息
美國頁巖油氣產業在此輪低油價中表現了很強的韌性。低油價加速了美國頁巖油氣產業采用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自身競爭力。根據專業機構的統計,雖然美國鉆機數量過去一年里快速下降,但效益更高的水平鉆機比例不斷提高。2014年10月份,美國水平井鉆機比例為70%,而2015年5月份這一比例升至78%;而且,頁巖油氣生產井的產能在不斷提升。
同時,美國頁巖油氣企業采取了一些減產保價的措施。2014年年中以后,美國未完工的頁巖油井持續增加。到2015年3月份的數據顯示,美國未完工的頁巖油井數量達到880個,比2014年8月份高出了約46%。
業界認為,油價在低位徘徊之際,預期的頁巖油氣企業大批倒閉的現象并未出現,許多企業“扛了過來”,這說明美國頁巖油氣企業具備很強的抗風險能力。
美國取消禁令
原油出口在即
美國總統奧巴馬2015年12月18日簽署政府支出及稅務法案,正式解除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部分行業人士認為歐洲與亞洲將獲得新的進口選擇,也有人表示這一舉動數年內對全球市場不會有太大影響。
美國原油出口禁令始于1975年,當時為應對石油危機而設。近兩年來,油價一路走低,石油公司利潤大幅縮水,因而石油公司一直游說國會解除出口禁令,希望通過原油出口來提振行業。這一禁令得以解除,也與伊朗有關。伊核協議達成后,伊朗的原油可以出口到國際市場,美國的利益集團不愿看到國際市場上伊朗得到好處而美國企業只能“望油興嘆”。
美國油企認為,在當前情況下解除原油出口禁令能夠保障美國石油行業安全,也讓歐洲與亞洲等地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俄羅斯之外,有了新的原油進口選擇。
伊核制裁解除
形成預期沖擊
2015年7月14日,伊核問題六國和伊朗在維也納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有條件解除對伊朗的制裁。這使伊朗將恢復原有的石油出口能力,且在2016年年初達到預期產量。
伊朗是擁有世界第四大石油蘊藏量、第二大天然氣蘊藏量的油氣大國。鑒于伊朗在石油界中的特殊地位,很多人認為在OPEC不減產,美國頁巖油產量雖下降,但極有可能通過技術創新重新恢復增長的形勢下,伊朗石油行業制裁被解除,將成為一股拖動油價下行的新力量。解除制裁的協議剛剛簽訂,奧地利、德國、法國、日本、印度等國紛紛表示與伊朗進行油氣等方面的合作,殼牌、道達爾、埃尼等國際大型石油公司都表現出合作意愿。
油企縮減投資
支出下降兩成
外資投行Evercore ISI2015年年末發布《2016年全球勘探生產支出展望:陷入衰退的產業》報告。根據這份報告,2015年全球油氣勘探生產(E&P)支出下降了20%,并將在2016年繼續下降11%,成為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首個支出連續下降年。
報告認為,2015年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導致整個行業出現“臨時性檢修”,并在2015年全年持續走下坡路,致使油氣業上游支出顯著下降,油氣技術服務公司、裝備制造及鉆井公司也受到嚴重打擊。
巴黎協議控溫
推動能源轉型
2015年12月12日,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議》。協議對2020年后全球減排做出了安排。這是歷史上第一份覆蓋近200個國家的全球減排協議?!栋屠鑵f議》對改善全球氣候和能源治理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業內專家認為,致力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之前的1.5攝氏度這一條文具有強沖擊力,尤其將敲響化石燃料的“喪鐘”,對推動能源轉型意義重大。化石能源消費是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特別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而二氧化碳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70%。因此,要實施減排目標,勢必需要在節能和優化能源結構兩個方面做文章。
殼牌收購BG
引發行業震動
2015年4月8日,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宣布,同意以大約470億英鎊現金加股票(共計700億美元)的方式收購英國天然氣集團(BG)。
BG是一家規模比荷蘭皇家殼牌公司小的英國公司,在液化天然氣和巴西近海油田業務方面具有優勢。收購消息一經曝出,立刻引發了能源行業的巨震,稱之為10年來油氣企業規模最大的一樁并購案。
殼牌公司大手筆合并BG,除了市場發展的需求,更與利潤呈現下滑態勢有關。收購BG之后,殼牌公司可以大幅度削減用于油氣勘探的成本。合并后的公司市值將是BP公司的兩倍,并將超越雪佛龍的市值。殼牌公司將借助此次收購把石油與天然氣儲備擴大28%,并保留自己成功開拓了液化天然氣市場的管理團隊。
殼牌公司收購BG公司,刷新了近幾年全球油氣交易紀錄,為低迷經濟形勢下的油氣并購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目前,收購案已經得到有關業務關聯國際公司的批準,2016年年初將最終實施。
崇尚低碳環保
石化“被”去產能
2015年的石化行業,全球出現去產能化大潮。過去10年,全球石化生產的規劃總和嚴重過剩,石化行業的平均利潤水平大打折扣。與此同時,頁巖氣革命、原油價格暴跌等重大事件改變了全球石化工業的格局。一方面,新建石化項目停建。包括沙特在內的中東地區國家原本計劃在2016年、2018年投產的120萬噸乙烯和200萬噸乙烯項目已經擱置,而中遠期新增產能計劃則前景未明。歐洲對于石化項目的監管日趨嚴格,歐洲本土的石化競爭力逐漸衰落,近3年受各種因素影響而計劃關閉的裝置已近20套,涉及產能達到千萬噸級。另一方面,安全環保、綠色低碳成為行業發展新方向。美國正在進行的第一波以低成本天然氣為原料的石化項目的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不過,在新的增長引擎未發力前,去產能化仍將是石化行業主旋律。
專家認為,全球去產能化大潮有兩個標志。一是新建石化項目基本停止建設,煉油裝置產能基本不再新增,改向多元化、高端化、差異化深入發展;二是不具有優勢的非競爭力項目正在去除,安全環保、綠色低碳成為行業發展新方向。
勘探成本居高
北極項目凍結
2015年9月,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宣布,放棄有爭議的阿拉斯加西北海岸石油鉆探計劃。殼牌公司表示,雖然他們在北極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但進一步開發這些資源的成本太高,停止勘探是最好的決定,既反映了相關項目的高成本,也順應了環保需求。
早些時候,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推遲了它在北極地區的Johan Castberg項目,原因在于預期處于高位的營運成本。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2015年推遲了北極勘探項目,而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Total)放棄了在俄羅斯北極地區的天然氣項目。此外在2014年12月,雪佛龍公司(Chevron)放棄了在波弗特海的北極鉆井計劃。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