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攀升至年內高點后,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已經連續3個月徘徊在“1時代”,與此同時,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已連續4個月保持在近六年的最低點。值得注意的是,PPI與CPI的剪刀差始終難見彌合跡象。
在業內看來,這不僅釋放了通縮信號,也意味著實體經濟不斷承壓,如何化解過剩產能成為了迫在眉睫的難題。而在昨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進一步指出,要推行產能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CPI與PPI持續背離
今年以來,CPI走勢呈溫和上漲態勢,在8月同比漲幅升至2%后,一度出現小幅回落,在多家機構預測11月CPI將與上月持平時,1.5%的漲幅著實超出了市場預期,食品價格季節性反彈成主因。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指出,惡劣天氣是造成食品通脹超預期走高的主要原因,“11月北方地區多雨雪天氣,影響了鮮菜、鮮果的生產和運輸,鮮菜和鮮果價格合計影響CPI環比上漲0.12個百分點”。此外,穩步增長的服務業消費價格也是托底CPI上漲的重要因素,在八大類商品中,煙草、醫療保健等商品價格今年以來一直走勢搶眼,取代食品領跑漲幅。
而受到石油加工、有色金屬冶煉等大宗商品價格探底的影響,PPI刷新了連續45個月掙扎于負值區間的新紀錄。余秋梅指出,11月部分工業行業價格降幅擴大,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有色金屬礦采選、黑色金屬礦采選價格環比分別下降3.2%、1.7%和1.3%,比上月降幅分別擴大2.2個、0.8個和0.6個百分點。此外,石油加工價格環比由升轉降,由上月上漲0.2%轉為本月下降1.9%。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進入下半年后,CPI與PPI的剪刀差持續拉大,一度逼近8個百分點,創下了1994年以來最大差距,而這一背離態勢至今仍未有彌合跡象,11月的最新差距為7.4個百分點。有專家指出,CPI同比增速小幅回升雖然增加了貨幣政策難度,但不足以形成掣肘,CPI與PPI背離放大形成的通縮風險才是當前主要矛盾。
市場企業雙雙承壓
兩項經濟數據的持續背離不僅釋放了通縮信號,也意味著實體經濟不斷承壓。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表示,CPI漲幅環比持平,并連續處于“1時代”,表明目前CPI暫處穩定期,但值得注意的是,較低的通脹水平反映出一些通縮的傾向,反映出居民消費意愿趨于保守。財經專欄作家肖磊也指出,影響通脹數據的因素是大宗商品價格和政府減稅政策,在原油等商品價格沒有企穩、政府稅收政策未加碼前,CPI上升動力明顯不足。
居民消費承壓,工業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在工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和PPI均掙扎于歷史低點的同時,產品銷路同樣吃緊,“現在市場面臨較為嚴重的供過于求,所以工業大宗商品價格一直在壓縮,企業成本和效益持續下降”。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表示。
CPI上漲的同時PPI下降,揭示了當前市場供需矛盾突出、產業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市場價格震蕩加劇。說到底,是生產需求減少最終導致市場需求減少??傮w上看,CPI與PPI剪刀差的擴大,釋放出市場出現通縮跡象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給目前已經長期承擔下行壓力的我國經濟再添新的“難題”。
去庫存箭在弦上
要避免工業CPI與PPI的“喇叭口”越拉越大,止住PPI下滑至關重要,而在重化工企業集體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化解庫存成為當務之急。多家機構警示,如果過剩局面持續蔓延,不僅傳統工業企業經營困難加大,而且金融、財政的風險也會進一步凸顯。此外,產能過剩企業占據的資源會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在缺乏有效產出的同時又阻礙了新經濟的發展。“化解產能可以從兩方面下功夫。一是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到國際市場上去找多余產品的銷路。”陳及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同時加大擴內需的力度,以期國內市場能夠主動緩解一部分供需矛盾。”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預測處處長祝寶良則強調,確保“僵尸企業”退市是托底工業的重要舉措,“結合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督促企業的兼并重組或者破產退市,讓有能力的企業把主業做大做強,是未來應瞄準的目標”。
在昨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也對嚴控產能過剩產業做出了部署。具體而言,要求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