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不存在的“成都氣候交易所”近日成為蓉城熱詞。
4月12日,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成都)論壇上,省社科院學術顧問杜受祜發表演講,建議“以組建成都氣候交易所為切入點,創新低碳經濟體制機制”。
“氣候”如何交易?它與“低碳”有什么關系?會后,杜受祜向記者透露,盡管此事尚處于“理論設想階段”,但由此勾勒的成都低碳經濟發展路線圖已漸行漸近。
低碳經濟、工業化、田園城市……這些看似獨立又彼此相關的單詞,將如何真正實現集結?頭頂2009年度“低碳中國貢獻城市”光環的成都,如何讓低碳經濟融入城市發展的脈絡?
成都設立碳交易所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成都應以積極姿態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構建,力爭盡快成為西部地區碳排放交易試驗區,在未來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爭取主動。”杜受祜介紹,氣候交易的品種既可以是減排配額也可以是清潔機制下經核準的減排權,還可以是國內的二氧化硫排放權等。
他認為,運用碳交易政策工具,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將推進成都低碳經濟發展創新。
另一方面,碳交易蘊涵的巨大商機正刺激著城市的神經。據相關機構預計,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交易額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此前,北京、上海、天津、武漢、杭州、昆明已相繼建立類似機構,開始試水碳交易。“設立碳交易所,成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省社科院院長侯水平表示,成都是西部中心城市,而西部地區又是具有全國乃至世界意義的生態環境保護地區。
另一個深刻的背景在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成為成都經濟領域最緊迫的變革。“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產業具有內在一致性。”杜受祜說。
低碳探索的成都切口
2004年,成都就提出了“零碳成都”的概念。但中國財大環境經濟所所長王卉彤認為,成都市低碳發展還處于從理念倡導、局部試驗、示范向全面實踐推進的階段。他建議,現階段應由政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示范作用,廣泛引導全社會投入,構建一套財政金融政策體系框架,并增加相關預算,設立專項資金。
這種意見已經在成都開始落實。
2009年8月,成都市萬元GDP能耗最高的青白江區被確定為成都市低碳經濟發展試驗區。在整體實施方案中,將設立低碳經濟發展專項基金,在以后年度區政府安排一定比例資金增補專項基金,保證基金規模逐年提高。
今年1月,《成都市建設低碳城市工作方案》正式出臺,方案在發展低碳排放產業提出具體要求: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商務和數字新媒體產業,著力提升金融業、物流業、生物醫藥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積極培育健康產業和環保產業。目標提出:到“十二五”末,成都市非化石能源消費占全市能源總消費比重達到30%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8%以上;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15噸以下,確保在中西部地區處于領先水平。
光明但艱難的路
3月24日,金元集團投資300億元的項目落戶雙流,計劃在此建四川總部基地及聚光光伏太陽能設備和光伏系統集成設計等新能源產業項目。
這只是雙流新能源產業的冰山一角。自2008年初以來,雙流已建成2.3平方公里以太陽能、核能、風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已引進阿波羅太陽能等31個新能源項目,總投資413億元。2009年1—9月,太陽能產業實現產值8億元,核能產業實現產值12.5億元。
去年末,成都的新能源版圖出爐,在雙流、龍泉、新津、郫縣、高新區布局太陽能、核能、風能、新能源汽車和半導體照明五大新能源產業。到2012年,成都新能源產業預計投資完成2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50億元。“下一步面臨的是如何與成都工業化、城市化相結合的問題。”杜受祜認為,成都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還處在快速推進時期,經濟轉型必須考慮如何維持現階段城市比較優勢和轉型成本承受能力的問題。
路徑已越來越清晰。4月11日,由中科院、省社科院、成都市社科院共同發布的《成都市低碳發展道路研究》報告建議,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另一方面,針對成都已形成產業優勢和實現規模化的制造業,鼓勵使用節能減排設備,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