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番禺、北京六里屯、江蘇吳江、武漢盤龍湖……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所到之處,都備受爭議,甚至出現了地方政府與民眾因此而對立的情況。這些風波背后,是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垃圾圍城”困局的體現,中國一些發達城市甚至已經或將要出現垃圾無處可填的窘境,建造垃圾焚燒發電廠實屬無奈之舉。
常見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三種:衛生填埋、堆肥、焚燒發電。前兩種因為占地多,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正在逐漸減少使用;而焚燒發電占地少、減容明顯,還能貢獻熱力、電力,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
但是二次污染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對人的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在一個逐漸接納了“以人為本”思想的社會,周邊居民對生存環境惡化的憂慮,對生存權、健康權的捍衛行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已經建成的廣州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采用歐洲先進技術,但在媒體和居民輪番去現場調查時發現:那里一開爐,周圍幾公里都散發臭氣,地下水已經被污染。根據附近居民的反映,垃圾發電廠開爐后,包括癌癥在內的各種疾病發病率上升。這些狀況與在歐洲、日本的人與電廠和諧相處的狀況迥異。為什么會造成如此后果呢?
中國的大中城市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回收和分類處理系統,日本70%的一般垃圾都會被回收利用,中國所有的垃圾只是進行極為簡單的分類后,就直接填埋或送往焚燒電廠,許多廢氣正是由于垃圾中未完全分離的塑料類制品燃燒產生的。在一個基本垃圾分類體系都還沒有建立的時候,為了消滅垃圾而制造更危險的污染屬于本末倒置。
中國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解決一個問題,衍生多個問題的老路。而應該系統地看待垃圾這個問題,不能只顧焚燒項目,減少垃圾容量,不顧中間的回收和分類處理環節。否則即使項目引進了,也只能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