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EMC生存調查中,我們的耳邊始終圍繞著這樣的疑惑:大家都知道EMC對屋頂電站有益,是個好東西,可是為什么EMC的發展會遇到如此多的障礙--一個對大家都有益的東西,為什么會遭遇整個產業或明或暗的抵制?潛流下面隱藏著什么秘密?
2015年整個上半年,中國經濟增幅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整個光伏產業卻有點逆勢上揚的勢頭,到第二季度結束,官方公布2015年上半年已經完成了總量達7.3GW光伏設施,而且對全年17GW的總目標表示樂觀,在上半年已經完成的光伏項目中,分布式創紀錄的達到了1/7的份額。而從各大上市公司自第三財季開始,大都動作頻頻,社會資源開始有意識或無意識向分布式傾斜,“光伏發電的未來必然在分布式”,已經成為光伏圈上下的共識。
然而分布式要發展,必然脫離不開運營,脫離不開投資模式,也就繞不開EMC的問題。假設你有一片優質的屋頂,想要投資一個電站,那么第一個問題就來了,你是應該交給EMC運作,還是自己掏錢--業主自投呢?這個問題不解決,分布式就是一句空話。
要分辨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EMC產生的根源入手。
光伏市場已經漸趨成熟,市場教育功能減弱
EMC的核心是“節能”,但是在光伏圈,EMC產生的第一根源卻是市場教育。EMC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其實起到了一個教育民眾、普及光伏知識的作用。
在中國光伏發展的早期,光伏電站大多只是存在于少數行業人士以及“極客”組成的小范圍內新興產業。大家都知道光電更加清潔,可是光電怎么產生怎么到達用戶的家中,其實絕大部分人都不清楚,一邊是光伏只是幾乎空白的業主,一邊是行業內的各個細小分支,在這個信息極不對等的冷門行業中,EMC就像個中介,連接起了產業的兩頭。在這種時候,沒有EMC,可能根本就不會有屋頂電站。
但是,現在情況已經大為不同。經過光伏行業前仆后繼的努力,光伏已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享,民眾已經對光伏有了大概的認識。甚至,這兩年光伏企業在整體放緩的中國經濟環境中一枝獨秀,拉動了整個投資者甚至普通民眾對于光伏的熱情,全民投資光伏形成了潮流。
這種時候EMC似乎,沒那么重要了……
融資便利掩蓋不住利益的紛爭
要建個光伏電站,無論是大型的地面電站還是分布式的屋頂光伏,你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都是融資,而這個問題對于分布式光伏更加重要。因為分布式的分散、零碎、并網條件……等等特點,限制了大型資金的進入。
EMC的進入,給予了分布式一個發展的契機,解決了部分業主因為資金短缺或者風險無法預估而不愿意投資電站的問題。畢竟,有了EMC,不需要資金投入,甚至還能收回部分租金,同時也可以享受更加便宜的優惠電價,何樂而不為?
但是,隨著業主以及整個產業對于光伏利潤的熟稔,矛盾就漸漸取代了之前的慶幸,紛爭就開始了。
給大家算筆帳。以上海為例,假設有兩個條件完全一樣的1MW電站,一個是EMC模式,一個業主自投模式。因為EMC模式,業主收入的只有租金,整個25年的生命周期里,電站的收益只在電價優惠上;而業主自投完全不同,電站每發1度電,國家補貼、上海市補貼、與傳統火電相比節約的電費以及余電上網回收的電費,整個收益加起來是EMC模式下,業主收益的4倍!
利益有了分歧,矛盾當然就來了。而且,就算業主不介意利益流失,也不見得EMC就會情感情愿地接手你的屋頂:EMC的慣例基本只會爭取大型的有投資價值的工商業屋頂,中小企業以及個人用戶因為太過分散和成本的原因,這部分市場基本沒有EMC愿意做。
電站的后期運維服務興起
時間發展到現在,光伏行業的產業細分越來越明顯。完全包攬型的業務已經越來越不受青睞,專業細分在某些領域甚至已經成為更加精準的代名詞,光伏產業也不例外,
在電站建成后的25年生命周期里,運維成為整個后期最為重要的工作和服務內容,大批的運維服務公司開始出現,他們更加專業和精準的服務完全取代了EMC在電站后期的作用,解決了業主的后顧之憂,進一步促成了EMC沒落的現狀。
EMC的存在,當然有其合理性,不過考慮到光伏產業成熟的現狀,EMC對于屋頂電站的重要性似乎越開越小,可以想見未來在產業和業主完全成熟的前提下,EMC的生存空間還會進一步被壓縮,到那時候,EMC的存在還能像之前那么合理嗎?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