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海上風電的工作做得遠遠不夠,目前并不具備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的條件。”
一輪海上風電的大規模躍進,已經箭在弦上。
被一些地方和企業視為躍進的“沖鋒號”的是,國家能源局正在加緊推動海上風電的特許權招標。4月中旬,國家能源局將完成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的合同文本,4月底將進行正式招標。
而在此前,地方和企業大規模的“圈海運動”早已開始。
“海上‘圈地’開始于2005年年底,各大央企早就開始積極動手了。”國家“973”計劃風能項目首席科學家、江蘇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顧為東告訴《財經國家周刊》,“現在江蘇沿海適合發展海上風電的海域基本已經搶占完了。”
國家的規劃略顯遲滯。2009年年中,國家發改委正式發文要求各省上報海上風場規劃意見,目前也僅有江蘇省完成了規劃報告。而在此之前,電力巨頭們已經基本圈定了自己的海域“勢力”范圍。
“我國發展海上風電的工作做得遠遠不夠,目前并不具備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的條件。”中國風能協會會長賀德馨告訴《財經國家周刊》,海上風電是風能發展的一個方向,但在缺乏風場規劃、資源普查和核心技術的現實條件下,目前國內風電企業出現的大規模圈海和躍進是“盲目和不科學的”。
1億千瓦風電“蛋糕”
4月初,中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招標,已經進入最后的準備階段。此時,風電產業相關聯的上下游企業,早已摩拳擦掌。
“此次招標將堅持‘三合一原則’。”一位接近特許權招標的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投標者將是一個由電場投資方、風機制造企業和風場建設安裝企業組成的聯合體,中標價格也不再堅持“最低價”。這一規則的改動,增加了中標的難度,但對于中標者而言,將意味著更大的商機。
國家能源局已于近日向遼寧、河北、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市的自治區有關部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申報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
在這之前的3月17日,國家能源局召開了海上風電招標工作方案討論會。會議研究將在江蘇大豐、射陽、東臺和濱海的4塊風場進行特許權招標,并將依此形成海上風電的參考電價。江蘇省發改委已經委托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華東勘測研究院對上述4塊風場進行項目研究和前期勘測。
《財經國家周刊》從國家發改委核心人士處獲得消息,正在修改的《新能源發展規劃》已經基本完成。按照新的規劃,到2020年,風能發電的規模將由2007年初定的3000萬千瓦調整到一億千瓦。
在陸上風電漸趨緊張之下,新增風電的絕大部分將來自海洋。
面對這一巨大蛋糕,中國電力[1.88 0.54%]投資集團(下稱中電投)、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下稱國電)、中國海洋石油[13.66 -0.44%]總公司(下稱中海油)等能源巨頭,以及華銳風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銳風電)、湘電股份[26.25 2.10%](600416.SH)、金風科技[23.66 1.72%](002202.SZ)等風機制造企業,已經展開了一場資源與話語權的爭奪。
最后“攻關”
業內人士普遍預期,特許權招標之后,海上風電將出現“躍進”之勢。各大央企對于“海上風場”的搶奪,也隨之趨于白熱化。
作為全國海上風能最豐富的縣級市,江蘇省大豐市首當其沖。
3月5日,《大豐市風電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并上報江蘇省發改委。根據規劃,大豐將轄區內的490萬千瓦海上風電資源劃分為14塊風電場。
“簡直是搶購(海上風場)。”3月25日,大豐市風電產業招商局局長康紅告訴《財經國家周刊》,一待特許權招標后,海上風場將采取核準制,即項目單位出具可行性報告,由國家或省發改委進行核準。這導致電力巨頭們開始加緊圈海的最后“攻關”。
大豐市政府匯總的材料顯示,春節后大量電力巨頭將目光盯準這塊“風水寶地”,其中不乏中國華[0.26 4.84%]電集團公司(下稱華電)、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下稱中廣核)、華潤電力[16.54 -0.36%]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潤電力)、江蘇國信集團、德國索拉CCE等行業巨頭,而在此之前,中電投、國電龍源公司、大唐集團公司等巨頭已經落戶大豐。
雖然特許權招標尚未進行,但在投資商的不懈努力下,大豐已有3塊風場“獲得或者即將獲得發改委的‘路條’”,投資商分別是中電投、國電龍源和華電集團。其余11塊風場則成為各路諸侯瘋搶的對象。
“有意向的(投資商)很多,很多(投資商)已經開展前期工作了。”康紅告訴《財經國家周刊》。
同樣的搶購也正在沿海其它地區重復發生。“我現在每天都要接待很多的電力企業,表達(投資)意向和許諾條件的太多了。”3月26日,江蘇省東臺市發改委原副主任劉洪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劉剛剛退居二線,目前專職負責該市的海上風電業務。[page]和大豐一樣,東臺也擁有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根據規劃,東臺265萬千瓦海上風電資源被劃分為9塊風場,其中編號為C1、C2的風場將參加特許權招標。
“特許權(招標)之后,國華能源將跟標H2電場,政府已經口頭允諾了,另外6個項目也談得差不多了。”劉洪表示,投資商已經通過各種渠道“游說政府”了。
這并非特例。記者在東部沿海多個適宜發展海上風電的城市實地調查時發現,在特許權招標即將“落聽”時,各大央企與地方政府的接洽驟然升溫。
按照江蘇省的規劃,到2020年,鹽城市的海上風電總規模將達到1300萬千瓦。“如果現在簽協議,幾個1300萬千瓦都不夠簽的。”鹽城市發改委投資處副處長仲明說。
“2010年可謂是海上風電元年,在海上風場劃定之后,圈海熱潮是難免的。”Frost& Sullivan咨詢公司能源與電力系統分析師曹寅認為,特許權招標后的中國海上風電將進入快速實質增長階段,為了在未來的“海風”競爭中不被淘汰,各大電力集團和其他投資者,必須從現在開始就盡可能地搶占風場。
私下協議多于公開
“是一項法律的通過,導致了自2005年下半年以來風電行業井噴式的爆發。”顧為東告訴《財經國家周刊》。他所指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該法于2005年2月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
《可再生能源法》中規定,“電網企業應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顧為東認為,上述條款直接刺激了企業上馬風電的熱情。
2005年開始,風電開始出現大規模的“跑馬圈風”,各大電力巨頭紛紛與地方政府簽訂巨額海上風電的戰略協議。
有媒體披露,國華能源與東臺市政府簽署了一項開建400萬千瓦的特大海上風電項目的協議,協議計劃總投資達900億元。
“五大電力集團的圈海協議都不會少于1000億元。”一位中國風能協會的專家告訴《財經國家周刊》,中國現在的海上風電基本上都是央企所得,“央企最容易集中力量辦大事。所以一上馬就是200萬千瓦甚至更大的風電場項目。”
“這些都只是意向性協議,最終能否獲準建設還是國家發改委說了算。”國電龍源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但他同時坦承,國電龍源和地方政府也簽署了大量關于海上風電的框架協議,目前該公司的海上風電基地遍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市。“協議金總額在1000~1500億元左右。”
而在蘇北沿海等海上風電集中的區域,電力巨頭們的投資額度也大得驚人。
“(大豐市早期的)協議簽了七八家,每家都是上百億元的投資額,總的投資額度超過1000億元。”康紅說,早期的海上風電管理相比較混亂,在電力巨頭巨額投資的誘惑下,縣、市兩級政府紛紛開門招商。
“(具體)簽了多少協議?這很難說,反正很多。”南通市發改委交通能源處處長施宏杰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南通市的協議還可以統計,具體縣市的協議就不太好統計了。
“不少協議是私下簽署的,這部分協議比公開的協議多。”江蘇省發改委一位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
“(新能源司)沒有嚴格的統計,但可以肯定,協議的標的額遠遠超過海上風電的規劃總量。”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內部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目前東部沿海,近海樹立的測風塔上百座,其中很多只是擺設,目的只有一個,“先畫個圈占著。”
“(央企)大家誰都不差錢,只要能拿下項目,搶占先機,價格并不需要過多的考慮。”國華能源一位負責人告訴《財經國家周刊》。
經過5年多的圈海游戲,各大央企已經基本完成了對適合發展風電的海域的瓜分。不過,截至目前,獲得國家能源局審批的海上風電項目僅有上海大橋一家。
刺激風電設備
原本已趨于過剩的風機制造業,也因海上風電而進入新一輪投資熱潮。
2009年9月,國務院轉發《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首次將風電設備列入需要抑制產能過剩的“黑名單”,但海上風電的發展又在沿海地區刺激出更多、更龐大的風電基地。
在江蘇,南京、淮安、連云港[7.93 1.15%]等多個城市已經宣布布局海上風機裝備,而鹽城、南通、無錫等地則直接喊出打造龐大的“風電設備零部件基地”或“風電設備產業園”。
“政府的計劃是寄望通過沿海風電場的建設,帶動風電裝備等相關產業集群的發展。”上述江蘇省能源局人士說,具備發展海上風場的地方政府,幾乎都在大手筆開建風電產業園區。[page]記者在江蘇鹽城市發現, 該市已經規劃了4個超過10平方公里的風電裝備產業園,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汽、上汽已經確定將分別落戶各產業園。按照鹽城市的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市的風電裝備產業將形成1000萬千瓦整機制造能力和2000億元銷售規模。
在鹽城市政府提供的一份資料中,記者發現,該市2009年已有億元以上風電裝備制造項目25個,總投資300億元。
“南通在建的有兩個風機產業園,東汽和廣東明澤已經確認將落戶南通。”施宏杰告訴記者,雖然海上風能資源不及鹽城,但南通具備更優越的港口優勢,南通已經將風電設備制造作為未來產業結構的重要發展方向,“將致力成為世界海上風機的實驗和裝備基地。”
“不出兩三年,僅江蘇沿海新增風機產能就不低于1000萬千瓦。”前述江蘇省能源局人士表示。從全國范圍來看,新增風機產能預計約2000萬千瓦,而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表明,截至2009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也僅為2580萬千瓦。
實際上,從遼東半島到廣東沿海,依托海上風電資源進行的風機裝備基地群正在形成。
“中國現在有80多家(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數據為76家)國家認可的風機廠商,我們的生產能力甚至超過了世界的需求總量。”顧為東說,中國風機裝備業遠遠超過了風電產業的實際需求,風機過剩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延續。
“風電開發是以屬地劃界、分片開發,地方政府對海上風電擁有很大的支配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有優質海上風場的地區大肆上馬風機設備產業。”一位國家能源局官員表示,這一輪風電“跑馬圈海”運動,有可能給未來的行業帶來更大的產能過剩等問題。
在給《財經國家周刊》的郵件回復中,世界風機巨頭維斯塔斯方面表示,“到2010年,這些企業按現有規模建成后,產能完全釋放將使風電設備產能達到年產3500萬千瓦,而今后5年的平均市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至多1000萬千瓦。”
地方政府籌碼
“上馬風場讓地方政府除了倒貼錢之外,沒有任何收益。”大豐市風電產業招商局局長康紅告訴記者,按照相關政策,國家對風電場實行“減半”收稅的政策,即增值稅按8.5%的稅率征收,這讓地方政府感覺甚為虧本,“僅對中電投大豐項目進行與漁民休漁補貼,(大豐市)政府就掏出了6000萬元。”
具備資源優勢的地方政府顯然并不愿意做賠本的買賣,于是“資源換項目”的政企博弈在沿海各地市頻繁上演。
“現在談海上風場我們都回避,(只要)有了風場,根本不缺投資。”康紅對《財經國家周刊》表示,政府現在也在對投資者進行選擇,“現在的要求是談風場可以,但一定要帶項目。”
沿海各城市“資源換項目”的路子如出一轍:啟動一兩個海上風場,吸引電力巨頭進駐開展前期工作,進而展開“資源換項目”談判,要求電力巨頭帶動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入駐,隨后培養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最終形成風電產業集群。
而為了搶占優勢資源,電力巨頭也對下游采購商施加壓力:不隨項目落戶就采購其它商家的風電設備。
地方政府的“霸王式招商”導致風電設備制造業沿海密集布局,雖然隨政府招商起舞的風機企業有苦難言,但卻極大地滿足了官員們的GDP情節。
海上風電資源最為豐富的大豐市則在經濟開發區和海洋經濟區規劃了兩個10平方公里的風電產業園。按照該市市委書記倪峰的預期,兩年后,該市風機總體銷售規模將達到100億元,而大豐市2009年國民生產總值約242億元。
顧為東表示,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地方政府大規模地圈定風機產業園。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在投資的歡宴中悄然醞釀。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