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6.0%,比一季度回落2.5個百分點;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0%,增速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
盡管投資和消費總體放緩,但一些新的增長動力開始顯現。數據顯示,1至4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20.4%,明顯高于全部投資;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3%,占全部投資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繼續發揮關鍵性作用。
雖然受房地產下滑影響,4月份居住類商品消費有所回落,但符合消費升級方向的產品生產和銷售增長較快,其中通訊器材類銷售增速接近35%;前四個月,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超過40%。此外,4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超過10%,明顯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
“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與此同時,推動經濟平穩增長的積極因素繼續顯現并不斷累積,新動力繼續孕育成長,新產業、新業態引領作用明顯,經濟活力趨于增強。”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
從各地看,一些適應新常態、市場機制比較健全、重視創新、重視質量效益的地區呈現出向好的發展態勢。
今年一季度,上海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6%,低于全國平均增速0.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僅增長3.2%,僅為同期全市經濟增速的一半。但與此同時,上海市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7%,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8.7%;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7%。一季度上海市新設企業同比增長三成,其中,私營企業占比近八成。
上海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逐步深化、增長動力漸趨形成的一個典型。事實上,依托比較齊全的產業結構,超前調整、超前轉型,浙江、江蘇、福建、重慶、湖北等地在中國經濟整體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繼續呈現出較強的活力,增速已漸企穩。
雖然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中國經濟依然蘊藏巨大的縱深空間。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GDP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仍有7000多萬人口需要脫貧,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差異巨大。
雖然傳統投資領域表現乏力,但新的投資機會正在涌現。加快中西部鐵路建設、推動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推進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建設、發展養老服務業……去年以來,國家以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引領,在拉動社會投資的同時,著力補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
“支撐經濟平穩發展的動力依然充足。”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說,目前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正處于交融發展、形成共振的戰略機遇期;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利于國內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升級,“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更好地推動沿線國家的資源和市場與國內資源和市場充分整合。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出口大幅增長10%以上,進出口占同期貿易總值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
“經濟新常態意味著生產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必然成為決定企業、產業對新常態的適應能力,進而決定經濟增長新動力的關鍵因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
新舊增長動力轉換之間,讓新的增長動力加快成長壯大,逐漸支撐起中國經濟天平的另一端,尤須改革開路,向創新驅動要動力。
5月12日,國務院召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職能轉變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強調必須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把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向深入,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所有社會成員擁有施展才能的公平機會,共享改革紅利和發展成果。
“要深刻認識新常態下經濟運行面臨的復雜性,既要抓緊培育新動力,又要重視鞏固傳統動力,切實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盛來運說,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回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奮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實施,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