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起,大用戶直供氣價格迎來了全面放開,直供氣可由買賣雙方自行商定價格,而且國家將引導這部分氣量進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交易,通過交易直供用戶可以獲取更大的議價空間和更透明的市場價格。業內專家表示,直供氣借助交易中心的“兩頭議價”市場行為,既能為不斷發展中的天然氣市場注入新活力,也能為深入氣價市場化改革創造“試驗田”,最終將推動我國天然氣價格的完全市場化。
直供大用戶是指上游氣源企業直供的發電、鋼鐵等大型工業用戶。一般而言,每個地方的直供用戶往往都是地方的支柱型產業,用氣量非常大。據統計,目前符合發改委界定的天然氣直供用戶數約為150家,涉及的用氣量超過300億立方米,約占消費量的15%。
但是,在國際油價大幅走跌和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雙重影響下,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天然氣需求增速有所放緩。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監測數據,2014年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78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6%,增速降為10年來的最低點。與此同時,天然氣的經濟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一些領域甚至出現了能源“逆替代”現象。
為了活躍天然氣市場和刺激天然氣消費,也為了在天然氣供需緩和的有利環境下進一步推動氣價改革,我國抓準時機大膽地將直供氣價格推向市場。中國石油大學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毅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放開大用戶直供氣價格,將促使價格回歸市場化,按照供需關系來決定價格,將有助于刺激國內用氣需求回暖。
在目前壟斷格局下直供用戶是否真正具有議價能力,劉毅軍認為,盡管供氣市場存在一定壟斷,但目前國內天然氣市場相對過剩的局面,決定了直供用戶的議價能力不會弱。在天然氣供需寬松的市場環境下,與“三大油”談價時,下游大用戶不但不會被動,反而還有助于提升自身在市場交易中的話語權。天然氣相對過剩,表現在市場上可能會出現銷售困難。對于天然氣供應商,一方面是要想辦法控制市場供氣量的增長,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變營銷策略來拓展下游用戶。
我國正大力推進建設天然氣交易市場,將改變現有天然氣生產、貿易模式和體系,有助于打破壟斷,利于增加市場的透明度和競爭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景春梅認為,交易中心的建設,將對天然氣產業鏈體制改革起到一個倒逼作用,有助于吸引更多天然氣分銷商進入交易中心,打破原來私下談判交易的模式。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隨著終端價格管制的逐步放開,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會快速增加。特別是,作為一個國際性的交易平臺,只要交易規則和品種設計符合國際慣例,肯定能吸引更多的境外資源進入交易中心,屆時,“三桶油”的壟斷局面將被打破,而市場交易也必將活躍起來。
直供氣“兩頭議價”時代來臨,再加上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每立方米降低0.44元而存量氣提高0.04元,實現存量氣與增量氣門站價格的并軌,天然氣價格正在逐步回歸市場,大型企業用氣成本也將顯著下降。
浙江一家天然氣發電廠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說,在4月1日啟動大用戶直供氣價格放開后,預計發電燃料成本可降低0.2元/千瓦時左右,其燃氣發電的上網電價成本有望降至0.6元/千瓦時左右。
從國際經驗上看,發達國家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也都是從大用戶開始的。中國石油大學工商治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表示,直供氣的模式一定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天然氣價格市場化的目標就是政府只管管輸價格和城市配氣價格這兩項涉及自然壟斷的價格,其他都由市場決定。
我國試點放開直供氣價格,無疑為后續全面放開氣價積累經驗創造“試驗田”。在大用戶直供氣價格市場化改革取得試點成功后,我國就有動力將“兩頭議價”的市場化行為逐漸普及到中小燃氣用戶,從而推動我國氣價的完全市場化。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