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能源局副局長王禹民表示,《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即將出臺,電力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就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
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改革也是最困難的抉擇,尤其是自我改革。電力行業的特殊性質使得電網“一家獨大”的格局保持了幾十年,然而,空氣質量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最大障礙。李克強總理在3月15日舉辦的記者會上也表示,新《環保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而是“殺手锏”,要向霧霾等污染“宣戰”,不達目的決不“停戰”。
我國的電力結構以火電為主,每年消費的標準煤大約37億噸,其中65%-68%用來發電。要解決這一問題,最根本的就是要調節能源結構,改變能源的使用方式。
穹頂之下 電網改革為“陜西藍”添磚加瓦
同呼吸,共命運。據了解,我國能源消耗在近十年來增長了一倍多,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超過70%,煤炭燃燒成為PM2.5升高的最主要原因。而通過對比不同省份火電耗煤量與PM2.5衛星圖可以發現,在燃煤量越高的地區,PM2.5污染越嚴重。關中地處渭河谷地,風速普遍較小,秋冬季節大氣邊界層低,擴散條件差,污染物容易滯留,造成PM2.5大幅度上升。再加上關中是我省人口和經濟集中的地區,大型電站數量多、密度大,因此治理霧霾任務尤其艱巨。
無論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能源的利用始終以無可替代的身份推動著生產力發展。隨著全球能源危機的日益嚴峻,以能源變革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已進入發展期。2014年12月,以提升配電網企業接納新能源能力,促進帶動電力行業結構調整和管理創新為宗旨的陜西省智能配電網新能源協會正式在西安成立。協會的成立對我省能源結構的調整,環保事業的發展都有著長遠的影響。
開發新能源,能直接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是治理霧霾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我國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還是薄弱環節。中國雖是水力資源大國,但目前的開發率僅為15%,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核能是發達國家重要的替代能源,目前僅占中國能源結構的1.2%,而日本等國都超過了30%,法國更是高達78%。雖然基礎薄弱,但我省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上,已經開始了發展和探索的步伐。截至2013年底,我省已有11個新能源項目并網運行,總裝機容量達到78萬千瓦,共發電8.2億多度。新能源發電產業正在由陜北向關中、陜南地區全面展開,預計到今年底,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50萬千瓦。
“風”“光”協奏 陜西地電奏響新能源樂章
隨著新能源技術的不斷突破,近些年全球風電、光電等的裝機量正在以幾十倍的速度增長。在新能源和清潔發電的開發利用上,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德國開始逐步建立可再生能源的政策體系。強制要求公用電力公司購買可再生能源電力,奠定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最為重要的強制入網原則。日本在節能方面達到了世界最高水準,通過法律規定、政策引導、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推進節能降耗技術的利用。其單位能耗所生產的GDP相當于美國的2.76倍、英國的1.95倍、中國的7.69倍。
近年來,覆蓋全省70%的土地和51.5%人口的陜西地電,秉承“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行業良知,不斷致力于新能源項目的建設應用,全力支持風電、光伏發電等項目并網接入,以實際行動助力我省新能源發展。
2009年9月28日,我省首批“太陽-太陽”光伏發電工程在永壽完工。從此,該縣渡馬鄉馬家山村群眾告別煤油燈,過上有電的日子。這項工程由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擔任技術咨詢,并提供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支持,由陜西地電免費為無電戶安裝一套戶用獨立光伏發電系統,建成后交付農戶使用。通過太陽能光伏發電,該工程就解決了全省1.35萬戶無電戶的用電難題。中美清潔能源論壇總裁薄銳思先生在提到該工程時,曾接連贊嘆道:“了不起!”
2014年11月20日19時,我省首個風力發電項目——定邊縣繁食溝風電場正式并入榆林電網運行。項目一期接入49.5兆瓦,安裝33臺單機容量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預計每年可發電1.1億千瓦時。風電項目的建成,對當地的環境保護產生巨大的影響,據了解,每49.5兆瓦風電項目,年上網電量9430萬度,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3.02萬噸,減少一氧化碳排放量約7.95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9.09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338.45噸、煙塵等有害物質排放量約408.86噸。
“互聯網+” 為智能電網發展指明方向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如果說互聯網加零售業創造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奇跡,那么互聯網加能源業就會形成能源互聯網。能源互聯網是架構在售電側和用戶側的大數據管理平臺。“如何更清潔的發電、如何更高效的配電、如何更便捷的用電”等問題一旦解決,能源互聯網時代將真正到來。
省地電集團副總經理李東平告訴記者,電力體制的改革正在延伸至發電、輸變電、配電等電力網絡的諸多環節。通過電網的智能調度和優化管理,傳統電力行業的格局或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隨著改革的逐步推進,“市場決定電價”或將成為現實;同時隨著光伏發電等分布式發電技術不斷突破,城市中有望誕生更多自給自足的“智能微網”。無論是基于風力、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大型發電站,還是能夠實現自我控制、保護和管理的智能微網,都需要依靠更系統更高效的電網配置系統,可以說智能電網的建立是構建能源互聯網的基礎和關鍵所在。
傳統電網向智能電網升級的趨勢已然是大勢所趨。而智能電網的形成會給整個電力行業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隨著相關技術的突破,甚至會誕生一個統一的電力交易平臺,這個平臺將會建立在信息實時透明、供需關系更加公平的基礎上,小型的發電方(智能微網)將多余的電賣給大電網,而供電企業則與發電分離,形成單獨的售電公司。未來的電價根據供求關系、用電高峰低谷等不同的市場因素而變化,用電方也可因此調整用電方式,優化成本,推動資源節約。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