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給出如下數據:“世界著名的20家制造商的光伏組件出貨量在2013年第二季度超過5.8萬千瓦,較上一年同比增長占21%。”“中國的使用產能利用率運行在6月份為99%,臺灣廠商在84%以上。”最近還有這樣一些消息:晶科運營利潤率及凈收益一年多來首次恢復正值,產品出貨量也同比上漲62%;賽維則預計從6月開始出售的硅片已可獲取正的現金流。相對長達兩年時間的凄風苦雨,這些數據實在令人振奮。
更加可喜的是兩個趨勢愈加明確:一個是市場空間繼續向有競爭力企業傾斜。在很多企業停產、半停產情況下,有競爭力企業卻全力開工,出貨量屢創新高,“像我們英利西北公司,在5月底的時候就沒有組件可以供應”英利的人如是說。英利今年二季度出貨量達到800MW,打破光伏制造商歷年記錄。工信部統計顯示:上半年我國前7位組件廠商出貨量已超5GW,約占全國總產量45%;二是企業效益分化,有競爭力企業的毛利率正在迅速提高。今年光伏產品市場總體呈現出貨量增加,銷售額下降帶來毛利率下降的局面。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累計出口太陽能電池2.5億個,比去年同期增加46.6%,價值52億美元,下降35%。出口平均價格為每個20.7美元,下跌55.7%。但我們看到有競爭力企業的情況卻是大不同:天合和英利預計出貨量分別增長24.5%和24%,毛利率均為11-12%,而二者Q1的毛利率分別為1.7%和4.1%。總之,有競爭力企業的銷售情況明顯好轉。
記得年初時英利苗總曾對筆者說:預計年中效益轉正。基于當時對市場的判斷及對英利的粗淺了解,筆者的心中是打了折扣的:年底轉正。由于無從知道英利巨大的資金財務成本如何,相信它正在業績轉正的路上,相信那些財務結構比較好的有競爭力企業的業績一定會更好。
筆者認為光伏產業的復蘇期還未到來的理由也很簡單:在目前全球光伏產能60GW,今年需求35GW,未來數年市場保持平均20%左右增長幅度的前提下,作為擁有產能40GW的中國,調整供求之爭必將還有一戰,有競爭力企業難免還要忍受一段效益為負的艱難時間,事實上到目前英利的凈虧損十分嚴重。只有通過較長時間、更加殘酷的價格手段,不具競爭力企業才會退出市場,有競爭力企業業績規模化轉正的時期才會到來。
雖然可能因為對“反轉”一詞定義的理解不同;雖然筆者仍然堅持光伏產業整合尚未結束、價格之爭還有一戰之說;雖然不少消息都在不斷展示中國光伏產業正在走出最困難的時期、質疑筆者可能錯了。如果筆者真的錯了,筆者將為此高興,因為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