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發電量突破2000萬度
該項目是江西省最大的太陽能光伏農業科技項目,于2013年12月24日建成使用,順利實現棚上清潔發電,日發電量達5萬度以上。截至12月16日,總發電量突破2000萬度。該大棚技術員告訴記者,目前棚下已引進微噴節水灌溉系統,開展600萬袋菌菇高產高效示范栽培,可解決當地近200人的就業問題,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明顯。
據了解,該項目總占地面積近千畝,大棚棚頂由91360塊光伏組件、19套逆變器、19臺箱式變壓器等設備組成,通過安裝在大棚頂的太陽能電板將吸收的太陽能轉化為直流電,再經逆變器轉為交流電, 通過35千伏鸕眾(鸕鶿鄉-眾埠鎮)線接入電網系統。
每年節約標準煤近7000噸
“樂平市年日照小時數達1200小時,適合光伏發電。”專家說,按照項目規劃,該項目年發電量約1995.5萬度,實際上好于預期。“此舉每年可節約標準煤近7000噸,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77.22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萬多噸,減少煙塵排放量93.27噸。”
相關人員介紹,按照樂平市年均日照資源計算,該項目25年的運營期內可總共發電4.75億度,棚內種植還可解決當地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將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
“與傳統大棚相比,這座光伏電站所發電力直接供給國內第一個智能菌棒生產線車間的科技大棚,對電站質量和穩定性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專家說,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
每個大棚畝產值超6萬元
鸕鶿鄉相關負責人介紹,相比傳統農業大棚,光伏大棚的棚頂連接35千伏電纜就近并網發電,棚下規模化種植高附加值、低人工成本的有機農產品,每個大棚年均畝產值將超過6萬元,實現運營電站收入與種植收入的雙贏。
目前我國的農業節能減排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因為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落后,制約了常規商品能源的推廣應用,并且由于成本高,多數農民難以負擔,出現了農村居民對優質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與商品能源供應短缺之間的矛盾。不過,相關專家認為,國家針對農業大棚的扶持政策卻使商品能源供應成為可能,不僅對農村節能減排意義重大,同時也為特色電站的建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