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離子電容器能夠以靜電和電化學方式存儲電荷,它以能量和電能的形式為傳統電池和超級電容器搭建橋梁。“在傳統電池中,陰極往往限制了電池的性能,所以人們首先做的便是將常規陰極更換為超級電容器陰極,”阿爾伯塔大學的David Mitlin表示,他領導了這項研究。這些陰極可以極大地改善這些裝置的循環壽命。“離子被吸附至NIC內的電極表面,這避免了由于離子吸附至本體上而引起的電池劣化”,Mitlin補充道。因此具有高表面積的陰極材料成為實現能源電力性能的關鍵,具有與其他最先進的能量儲存裝置競爭的實力。
那么,為什么用花生殼作母體呢?Mitlin說,他們容易得到、價格低廉且商業用途有限,他們最終的歸宿多是垃圾填埋場。然而,花生殼并不是隨意被選擇的,是課題組認為花生殼內外的重要結構特征分別是理想陽極和陰極材料所需要具備的。花生殼內部主要由高度交聯的木質素聚合物構成,使其適于組裝擴張石墨烯層,以嵌入鈉離子作為高效陽極。陰極是一種具有高表面積的石墨烯狀材料,由富含纖維素的異質花生外殼合成。
當整個花生殼被用來合成兩極材料時,這個精心挑選的過程突顯了該儲能設備性能不良。然而,優化后的系統在51.2A/ g的10萬次循環后,依然保持88%的容量。由此可見,它的性能足以與鋰離子電容器抗衡。
這肯定是一項不易完成的任務,鈉與鋰相比具有較大的離子半徑,將鈉應用于這種能量儲存裝置是十分困難。然而,鈉更便宜且更易掌握。Mitlin承認,研發過程中一直存在很多困難,“很少人真正做到了,但這也是一項挑戰,因為現有可查詢的文獻十分有限。”
一些材料專家都稱贊這項工作。來自中國復旦大學的吳宇平(Yuping Wu)為這項研究中優良的電極循環穩定性所折服,“這些數據表明這種鈉離子電容器為實際應用提供了可能”。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Chengdu Liang,贊賞這個項目但也認識到需要進行更多研究,“這項研究舉例說明了使用生物材料作為能量儲存設備原料的通用性。然而,每個環境仍需要推敲,因此從實驗室到現實世界的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