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新縣五山鄉三合村,曾經擁有1000多名礦工的鉛鋅礦區,早已不見昔日的繁忙景象。2002年破產的企業,留給村民的是無法耕種的土地。盡管此事在2005年就引起自治區相關部門的重視,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礦區遺留的污染問題仍未徹底解決。受訪的村民們告訴記者,“現在土地是沒法種了,只盼只盼早日搬離這個地方。”
破敗礦區污染土地水源
日前,記者驅車從南寧出發,來到距離崇左市區27公里的大新縣五山鄉三合村時,看見曾經擁有1000多名礦工的鉛鋅礦區雜草叢生,留下的二層辦公樓也早已被村民用來堆放玉米秸。
成立于1954年的廣西大新鉛鋅礦,是直屬于原自治區冶金廳的一家國有中型企業,2002年宣告破產。過去鉛鋅礦開采及選礦過程產生的廢水和廢渣沒有進行有效治理,加上當地群眾的私采濫挖,都給這片土地帶來了“不能承受之傷”。
2005年,村里的污染情況引起了自治區的重視,環保部門對當地水、土壤、農作物及污染源開展全面檢測調查,并建議禁止在受污染土地上種植農作物。
記者在村屯周圍看到,昔日的農田現在已經荒蕪,大片裸露的土地上零星地長著些荒草,村民正在地里放牛。放牛的村民黃純普告訴記者,從2005年開始,村里人就不吃地里產的米了,村子周圍的地也不種水稻了。
“吃飯靠的是民政部門每個月給30斤大米,一年給8個月,山上的石縫里面再種點玉米,不夠吃就上外面買米。屋子旁邊的田還種一些蔬菜,吃不完的青菜還能喂喂雞。”黃純普說。
黃純普帶著記者來到他的家中,擰開后院的水龍頭開始洗手。他說,以前鉛鋅礦沒破產時,村里兩處水源有一處被污染了,村民不敢喝,就從另一個山頭上引來了干凈的水。
飲食和飲水雖然有了變化,但是仍然有村民不放心。
“孩子從小就送到縣城里面。這里種出來的菜,我們大人吃,不敢給孩子吃。”45歲的黃彩琴告訴記者。
老人婦女留守村中生活困難有病痛
記者在村里采訪,看到的大都是老人和婦女,很少見到年輕人。村民們介紹,年輕人一般都出去打工了。三合村村委委員黃勇強告訴記者,現在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靠年輕人外出打工和在山上斜坡種些玉米、木薯、甘蔗,年均收入在2800元左右。
記者在當地采訪,引來三十多名村民的圍觀。村民們除了反映生活上的困難,還說起自己身體的病痛。“90年代起,身體手腳、背部就開始痛了。”有位村民一邊說著,一邊掀起衣服讓記者觀察背部。村民中還有病情比較嚴重的。55歲的黃貴強整個手關節已經完全腫脹、變形,喪失勞動能力,“關節痛起來一個月都下不了床,手連筷子都拿不起來。”“我希望我們的病能治好,再搬遷出去。”記者多方詢問村民和當地干部,像黃貴強這樣的村民有幾個?多數表示有5名。一些村民懷疑,他們的癥狀是污染造成的。
為更加科學準確地調查了解村民的健康現狀,11月26至29日,自治區衛生計生委,安排自治區職業病防治研究院組織有關專家和醫務人員共22人,赴大新縣五山鄉三合村常屯為當地居民開展健康體檢。11月27日上午,記者在大新縣看到,一輛滿載著各類檢查儀器的大巴車已經抵達大新縣,對三合村村民進行體檢。
政府統一規劃綜合治污
12月9日晚,自治區衛生計生委通報對大新縣五山鄉三合村常屯居民健康檢查情況。檢查結果顯示,530名參與有效尿檢的居民中,未發現鎘污染所致慢性早期健康危害的個體。在5名有明顯骨及關節病變的村民中,專家初步診斷其中3名為痛風所致,另2名為關節退行性病變引起。
“全部檢查我都做了,醫生說初步診斷是痛風,還要進一步觀察。”11日正在自治區人民醫院接受診斷治療的黃貴強告訴記者。
對于在健康檢查中查出的有尿鎘、尿β2微球蛋白、尿NAG酶單項健康危害指標達到或超過判定值的村民,自治區衛生計生委將動員他們到當地醫院進行觀察治療,自治區職業病防治研究院將加強指導。同時,在大新縣開展鎘健康危害及痛風防治知識的健康教育活動,引導群眾合理膳食,科學就醫。
對于村民關心的日后生計問題,記者了解到,大新縣有關部門在縣城南區落實了160畝土地,規劃建設1600套住房,可以解決7000名扶貧生態移民的搬遷居住問題,三合村常屯的800多人全部包含在扶貧生態移民范圍內。
此外,對于受污染土地,2014年重金屬污染防治的專項資金,已有2000萬元下達到位,用于岜落山礦段采空區地下涌水重金屬治理項目。目前,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完成編制,環境影響報告已編制完成。
大新縣委書記趙麗介紹,本著“有病治病、有困幫扶、治理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當地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對接,爭取政策和資金等方面支持,加快治理項目建設進度。自今年9月起,縣里對受污染不能耕作的常屯農戶,補助糧食每年每人每月15公斤大米,補助時間從8個月提高到12個月。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