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1月貿易數據展現出一幅相互矛盾的景象,要想給中國大宗商品進口構建一個令人信服且全面的題材,也變得越來越難。
長期以來,市場的一個預期是:眾多大宗商品價格大跌,能夠促進全球最大買家中國的進口,部分用于庫存,部分用來滿足出口及內需增長帶來的漸增需求。
這一預期或許適用于原油和銅進口,但肯定不適用于鐵礦石和煤炭。
11月原油進口增至2,541萬噸,相當于618萬桶/日,高于10月的567萬桶/日。
雖然中國11月仍是精煉燃料的凈出口國,但海關數據顯示凈出口7萬噸或7,000桶/日,低于10月的凈出口20.25萬桶/日。
這顯示出,增長的進口原油并未作為精煉燃料重新出口,意味著要么用作國內消費,要么進入了庫存。
看起來最有可能的就是,原油流入了戰略和商業儲備庫存,因為包括煉廠吞吐量和凈進口的表觀石油需求在10月降至1,000萬桶,低于9月的1,030萬桶。
銅市也似出現正在增加戰略庫存的情況,11月銅進口較10月增長5%,達到七個月高點42萬噸。
鑒于中國國內和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銅價差縮窄,陽極銅、精煉銅、銅合金與銅半成品的進口量應該已經提高。
但整體看,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今年還在繼續強勢買進銅,因為他們或許覺得價格相對來說還是便宜的。
倫敦期銅價格CMCU3的持續走弱,可能促使中國在未來數月進一步買入來提升庫存。倫銅在12月1日觸及每噸6,230.75美元的四年低點。
鐵礦石市場依然偏空
不過,在鐵礦石市場尚未看到為補充庫存而買入的跡象,11月進口較10月下降15.1%,至6,740萬噸。
這是今年鐵礦石進口量第二低的月份,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住宅建設放緩導致中國鋼鐵需求疲弱,并且鋼廠普遍認為鐵礦石價格還將在未來數月進一步下降,因此現階段無需急于補充庫存。
當然澳洲和巴西擴張產能帶來的大量新供應進入市場,支撐這樣的觀點--價格仍偏低。
鐵礦石唯一的指望是中國在2015年刺激經濟,從而提振基礎設施項目對鋼鐵的需求。
而這個愿望成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中國海關周一公布,11月出口同比增長4.7%,遠低于預估中值的增長8.2%,因此貿易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承受一定的壓力。
更大的擔憂是進口較上年同期下滑6.7%,而預估是增長3.9%。
盡管進口的部分下滑無疑可以歸因于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不過令人擔心的是,該數據也顯示國內需求放緩,這使得未來數周第二次降息的可能性增加。
這或許足以擦亮大宗商品進口增加的前景,但是要激發可持續的經濟成長,恐怕僅靠貨幣政策是不夠的。
當前若給中國大宗商品進口冠以題材的話,那就是只有進行戰略儲備的大宗商品進口出現增長,而其他大宗商品都吻合中國經濟放緩的趨勢。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