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商務部、統計局和外管局聯合發布的統計公報已經提供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向我們揭示了中國對外投資的基本趨勢:
從2002年至今,中國對外投資的年化增長率是39%,目前對外投資存量為6000多億美元。這個數額在全球投資存量中不算大,大概在第11位,但是當年的輸出流量,在2013年已經達到了全球第三。重要的不僅僅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從2002年27億美元到去年的1078億美元的高增長速度,而在于趨勢。我們又該如何迎接這一機遇和挑戰。
成為對外投資凈輸出國
學術上有一種觀點,今年或者明年將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元年”,去年我們的對外投資和外來投資已經非常接近。所謂“元年”可能意味著中國將在今明兩年成為對外投資的凈輸出國。這涉及到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也是可以很快見到的,而且還將繼續發展的趨勢。
怎么理解這個趨勢?這個趨勢其實有一個簡單的背景,人們會提到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高成長、經濟結構的高儲蓄以及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等比較優勢,使得中國擁有了巨額的外匯儲備。這些條件令中國有可能把自己的資本輸出,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不可設想當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很少外匯儲備的狀態下,還會有一個大規模高增長的資本輸出行為。
更重要的原因是,自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高度融合——中國經濟的全球化。中國是第一貿易大國,這不過是一個數字,但經濟依存度在50%左右,意味著在供給和需求方面,我們的實體經濟與全球經濟密不可分。在這樣一個經濟結構中,很自然地產生了全球化的行為,大量中國企業的供給和需求都高度依賴全球的市場和供給。
在這樣的經濟格局下,通過資本輸出,可以更好地進行行業的縱向整合和橫向整合,這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的發展過程,也是經濟高速增長和高度國際化的必然趨勢。實際上很多跨國公司走的也是這樣一個過程:在全球市場中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全球市場中進行生產布局,在全球的要素中提升自己的價值鏈、完善自己的產業鏈,這是正常的趨勢和狀態。問題在于我們能不能做到,我們能不能做好,而不是我們需要不需要做。
這樣的事實和趨勢下,從內在需求來看,我們可以預計未來中國對外投資的迅速增長仍然是一個基本的趨勢。
拐點還是起點
關于人均4000多美元會有一個資本輸入輸出的拐點,或者資本輸出能力的起點。
中國經濟有一個不尋常的地方,過去我們在討論中國經濟時,經常會提到一個特點叫“未富先老”:在中國還沒有發達的時候,人口結構就已經老化了,現在中國人口老化的趨勢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在中國過去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享受了人口紅利,但是當我們越來越老去,我們就要面對更多的挑戰和難題,而且留給我們的時間比常態要短。這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特征,而且這個特征在未來的十幾年、二十年會變得更加顯著。
中國還有另外一個特征:中國擁有這樣高的對外投資增長速度,涉及的地區這樣廣泛,涉及的行業這樣多元,而且仍有很大的空間。我們目前的投資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完全匹配。我們的實體經濟有著內在的全球化的需要,有著資本全球化的內在動力,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在現在的水平上已經具備了進行全球化國際經營和全球投資的能力,這不是自然而然匹配的。
中國對外投資的挑戰面對一個基礎性、結構性的問題。我們仍處于發展中經濟水平,但是我們將要面臨一個宏大的對外投資,這將是一個不對稱的挑戰。這種挑戰表現為雖然有對外的需求、供給和環境,但整個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們整體的企業管理經營水平還是不發達,甚至還是相對粗放的。
待提升的國際化經營理念
和實體經濟的高度全球化相比較,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理念還是相對封閉的。雖然企業的原材料——特別是大宗商品——很多來自于國際市場,產品也有很多輸送到全球各地消費,但是我們的企業管理有多少能真正適應國際化經營?在經營理念上,我們的全球視野是不足的。和實體經濟的高度全球化、和物流的全球化相比,我們的經營理念、我們的思想更傾向于封閉,這是由我們的發展階段決定的。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盡管這些年在環境保護、生態、衛生、安全標準等方面有了很多的立法,也有了行業標準和各種各樣的要求。但是客觀地講,大眾依然在某些領域身受其害,整個社會對這方面的要求和標準,正迅速形成一種巨大的壓力。必須承認,這些標準和要求還沒有內化為企業管理的正常標準,而通常是表現為在強制范圍內必須接受的。對企業而言,可能增加成本的達標措施,還沒有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關于雇主和雇員的關系,作為發展中國家,國企中可能有最平等的雇主和雇員關系,但此種關系在私企中可能相當不對等。換句話說,在雇主和雇員的關系及相關的社會福利、社會關系上,我們的管理者和境外投資的環境有很多的不匹配、不適應,甚至很難自覺地意識到這些相關的要求。
另外,從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來說,很多境外企業都會提到加班的問題。在中國,有的企業加班可能是員工自覺自愿的,是企業的共同需要;但在很多其他地方不是這樣的企業文化,不是這樣簡單的關系,導致中國在國外的有些投資受到批評和詬病。在全球有比我們落后的市場,也有很多比我們發達和規范的市場,面對這樣的環境時,出現挑戰、難題、困難是正常的。
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對外的需求、供給及機會,在實踐中有一定的不匹配,這給中國對外投資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需要我們付出額外的努力去應對、解決相關的問題。要適應這些,企業需要有全球的視野,有全球的戰略能力,最關鍵的是需要有人才,要有國際經營、國際管理的人才,要有在全球行業中有競爭力的人才。
需調整的心態
除了這些基礎的結構性問題,還有一些可以觀察到的心態和行為,有些也對中國的對外投資形成了負面的影響。
比如心態過急,準備不足。有些中國企業感覺,如果沒有對外的投資或者業務,那會顯得不夠發達、不夠尖端、不夠上檔次。我覺得重要的是需要做好功課,而不是一種隨大流、追求熱潮,這是一個很大的忌諱,至少它會影響你投資的成功。
另外,通過一些研究、報道和會議,我們多多少少會看到一種重規模、重速度,但是輕質量、輕效率的傾向,為的是引人注目。一些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中同樣存在類似問題,給企業對外投資真正的成功和效率帶來負面影響。
還有一些企業重視投入過程,但是輕視投資后的管理,輕視投資后通過管理對于企業的增值以及包括實現收益。換句話說,會更重視投資前期比較輝煌、比較風光的階段,而輕視付出艱辛努力的投后管理過程和投資實現收益過程。這會涉及到更具體的投資管理或投資活動,對于真正參與和進入到對外投資領域的企業來講至關重要。
還有一點也可以觀察到,即企業實現對外投資目標的能力不足。企業實現對外投資可以是一種長期的投資,是一種企業的戰略發展,是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延伸和優化,在價值鏈上的提升,從技術品牌到整個結構的升級。通過境內外經濟的融合,來創造轉移借鑒新的商業模式,實現企業的目標和效益,這種能力其實是成功的對外投資最關鍵的因素。但這些因素相較投資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真正的投資者需要有全球的眼光和站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投資、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以及需要為實現這種目標做充分、細致的準備,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不斷改進。
我們應當有所改善的是,政府部門除了為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務支持、指引,最關鍵的是要使企業真正成為對外投資的主體,使企業能夠分享經濟全球化的成果,能夠構建明確的在經濟全球化中的戰略和策略,并非常專注地學習、借鑒、積累和提高,提升自己的國際經營、國際投資的能力,建立和培育自己的人才隊伍。
同時,需要學習借鑒,需要成長,需要建立廣泛的伙伴關系。這個伙伴包括我們國內的同行或者其他融資伙伴等,包括國際的伙伴,也包括被投資國市場的伙伴。這種伙伴關系是不可或缺的,通常這種互利共贏也是通過伙伴關系來得到具體的體現和實現。
最后,中投作為一個主權財富基金,作為專注于長期投資的財務投資者,已經建立起了非常多元化的全球投資平臺,也建立了自己的隊伍,為中國企業,也為外國的經濟伙伴服務。我們搭建了一個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更好的互惠共通的平臺,能夠創造更多的互利共贏,來實現全球的優化配置,提升人們的福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和國內外的各種伙伴進一步發展互惠合作的關系。
我們現在是站在中國作為投資者的角度討論對外投資。實際上中國對外投資作為一個現象,一定包括兩個方面,就是投資者和被投資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投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這必須有雙邊的配合。作為投資者,你有長期資金,愿意通過長期投資建立互利共贏的格局,實現更好的互惠。作為被投資者,要為投資者實現這樣一個目標提供可行的政策及監管環境,提供可靠的法規法律保障,提供相對穩定的可以專注于長期投資的社會環境。這同樣是投資對象和投資者互動的過程,少了哪一邊,這個行為都是很難獲得成功的。成功需要更多的條件,需要長遠的雙邊真誠合作和努力。
(作者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此文根據作者2014年11月2日在北京國際金融論壇上的演講記錄整理)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