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與現實還相距甚遠——這也許就是對當前全球碳交易機制的真實寫照吧!
按《京都議定書》確定:到2012年,發達國家要在199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基礎上承擔各自不同的具體的減排指標。經過全球碳減排實行總量控制下的份額分配,由此,派生出三個碳減排合作機制:聯合履行機制(JI)、CDM和國際排放貿易機制(ETS)。
JI是指發達國家之間通過項目級的合作,其所實現的減排單位(下稱“ERU”)可以轉讓給另一發達國家締約方;CDM主要內容是指發達國家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方式,與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級的合作,通過項目所實現的“經核證的減排量”(下稱“CER”),用于發達國家締約方完成在議定書第三條下的承諾。
而適用于發達國家間的ETS機制采用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模式,即:環境管理者設置一個排放量的上限,向受該體系管轄的每個發達國家分配“分配數量單位”(AAU=1噸二氧化碳當量)。如果在承諾期中某國家的排放量低于該分配數量,則剩余的AAU可以通過國際市場有償轉讓給另外一個未能完成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反之,則必須到市場上購買超額的AAU,否則會被重罰。這是個不錯的主意,卻忽視了利益背后的人性弱點。
事實上,這種交易機制的確立,就帶有天生的烏托邦式情結,它的前提是在理想狀態下,按責任與義務各國自愿承擔相應的減排指標,但這也為之后的各種爭議埋下了隱患。
然而,正當各國打著如意算盤并在碳排放額度激烈爭吵時,各國金融家、投機商、貿易商和“低碳”經濟下的各種新技術、新專利、新產品擁有者和生產者們則積極策劃如何從未來的“氣候經濟”中分食更多的利益。
碳排放量交易市場作為低碳經濟的最高端。歐美等國憑借在政治、金融、法律和信息化領域的優勢,在全球范圍內積極布局建立碳交易所,制定游戲規則。可見,利益的誘惑力還是要遠大于責任和義務。
投機資本的涌入,利益的攫取與瓜分,天生就注定了這是一場新的商業投機游戲的開始,分歧與爭議將會一直伴隨其中。
而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卻把分歧與爭議演繹到了極致。人們納悶的是,一場總結兩年詳盡談判、并以此前十多年多次談判為基礎的大會,怎么會分崩離析,陷入如此的混亂?就好像與會者沒有做任何準備工作。在最基本的問題上都缺乏共識。這些與會者究竟是不是去談判有約束力的減排限制的?似乎沒有人知道答案。
事實上,只有那些想要破壞新的氣候協定的人,才會歡呼國外媒體此前透露的消息:按照“清潔發展機制”(CDM)向中國風力發電場提供的補貼已被暫停,因為有關方面擔憂申請過程受到操縱。
國外的碳排放指標不僅在國際市場上被自由轉讓,而且被轉化成炙手可熱的金融產品,彌補了傳統融資方式的不足。坐擁世界最大CDM指標的中國,碳交易卻還停留在“農貿市場”的階段,大量的碳指標或是“地板價”出售,或是根本賣不出去。然而當中國試圖改變這種“賤賣”狀況時,卻受到百般阻撓。
按照CDM機制,聯合國(UN)向發展中國家的減排項目授予碳信用額。當這些信用額出售給富國時,買方能將它們計入自己的《京都議定書》減排目標。這一過程的本意是一箭雙雕:既減少排放,又把資金與技術轉移給窮國,但這從來就不太可能奏效。
由此可見,這種交易機制本來或者現在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式夢想而已。
也正如國外媒體評論所說,CDM在操作上繼承了聯合國令人窒息的官僚作風,因此規模較小的項目難以獲得核準。但相對該機制拒絕了什么項目而言,更重要的是其接受了什么項目。“額外性”(additionality)標準的本意,是剔除沒有CDM資金也會實施的項目。這種不切實際的做法不僅根本無從證實,而且是弄虛作假的理想對象。
不過,盡管CDM機制有這樣明顯的缺陷,但這些缺陷只能說明:建立一個管用的全球碳排放交易體系變得更重要了。
眼下,氣候變化問題需要全球合作,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全球已經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存量是推動因素。集體行動至關重要。搭便車的問題顯而易見,必須得到應對。但最大限度式的解決之道,在于達到各方認可的對溫室氣體排放施加限制的全球協定,與之來完善當前碳交易體系,或重建全球性碳交易體系。
這將是一個特別難以實現的目標。
即便意愿存在,實施限制也會成為問題,京都議定書就充分證明了這點。如果最大限度式的方案能夠在今年12月的墨西哥會議前及時恢復生機,那也不錯;不過關鍵在于,不能讓這一點企盼成為取得進展的先決條件。不管怎樣,人類的未來,需要我們的是更大的務實與靈活態度。
夢想照進現實,在某種意義上只是一步之遙。在氣候變化上國際社會更要拿出一些實際行動來,各國政府可根據國情,出臺國內相關的稅收政策或法規支持。只要排放者能夠利用全球交易機制,他們就會有強烈的動機,以最低成本的方式削減排放。這將一方面最小化富國的成本,另一方面保障向排放量較小國家的資金與技術轉移。
哥本哈根會議雖然沒有產生接近理想的機制,但今年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首輪氣候大會已迫在眉睫,我們最好把自己的期盼鎖定在一些不盡完善、但有可能實現的事上。為了避免過之而又猶不及的局面,我們應當專注于管用的機制,而不是已經出現的敗筆。
畢竟,夢想是要靠現實中的一步步去努力而實現的!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