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電工研究所車用能源系統及控制技術研究部主任。曾任國家“十五”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總體專家組專家、電動汽車專項辦公室主任;國家“十一五”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咨詢組專家;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動車輛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電動汽車能源與動力系統及其控制技術的研究,研究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在國內外處于領先地位。
當電動汽車“攜手”智能電網,實現靈活“對話”時,一些巨大的互補效益也會隨之彰顯:削峰填谷獲雙贏、電池儲能助減排、信息互動享智能……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的結合,將開啟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麗芳,看她如何談論電動汽車與電網的關系。
“無線充電與智能電網更緊密”
記者:您研究的無線充電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您認為這種技術路線的優勢是什么?
王麗芳:首先電動汽車的能量傳輸主要分為幾種,包括慢充、快充以及換電模式這都屬于有線的傳輸。
還有一類就是無線傳輸,用戶只需要在下車前通過操作系統將相關的設置調整好,電動汽車就自動充電,就可以不用再管它了。
這種模式節省了原來充電樁所占的空間,而且也很便利。但有一個明顯的優勢會體現在收費方面,將來在車上綁定一張卡,用戶充電直接刷卡就可以了,方便又快捷,省去了現在充電樁模式的一些繁瑣流程。而且這種充電模式的信息可以與智能電網緊密結合起來,電網公司可以從信息數據采集系統中提取出來,方便雙向的互動與管理。未來也可以將它交給第三方運營商來負責管理。
還有一個就是安全性的問題,現在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充電樁的安全問題,雖然已經設置了很多絕緣與防水的裝置,但就怕人身的傷害,如果出現意外380伏或220伏強電壓會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將充電裝置放到地下則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同時由于它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對電網的負荷調節也會有一些優勢。
記者:無線充電的原理是什么?
王麗芳:最早科學家特斯拉發現的電磁場,無線充電就是應用電磁場的原理。像變壓器的原理是有一個原邊和副邊,原邊充上電副邊那里就有電了,但變壓器是實心的,連接在一起的,無線充電則是將原邊與副邊分開
我們現在應用到車上的無線傳輸距離是20厘米,實際上做到25厘米也是可以的,這要根據車的造型來設置。以3.3千瓦的功率等級來看,無線傳輸的效率是在97%左右,從電網到電動汽車電池整個系統的效率在91%左右。目前充電樁的平均效率是在91%~93%之間,應當說差距不大。
記者:您研發的這個路徑是怎樣的?
王麗芳:我們最初的目標是驗證特斯拉的理論可不可以在電動汽車上實現,后來通過實驗發現這是可行的,然后我們從1千瓦的功率逐步實驗到3.3千瓦。最初3.3千瓦的裝置在實驗室做的效率各方面都非常好,但在裝車時發現效率損失了十幾個百分點,由于汽車的金屬底盤吸收了很多能量,造成了能量的渦流損耗。后來我們從系統設計的角度進行了很多匹配革新,終于將這個問題解決了。
對于無線充電技術要從功率、效率、距離、體積大小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價,才能實現與電動汽車的匹配。目前我們實驗室已經做出了30千瓦的,下一步將進行裝車試驗。
記者:國內外對無線充電技術是怎樣一種研究狀況?
王麗芳:國外像德國的博世公司已經開始進行一些成品的銷售了,也包括與整廠商的合作、與很多車型的匹配。但他們具體的各項指標及銷售情況,目前我們還沒有相關數據。但從技術效率層面上看,我們與他們的水平應該差不多,但是他們已經邁出了商業化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