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啟示錄
南方五省區的特殊地理環境,決定了南方電網公司幾乎每年都要與自然災害正面“交鋒”:從2005年遭遇臺風“達維”被迫實施“黑啟動”,到2014年抗擊超強臺風“威馬遜”實現海南電網主網不垮、短短19天全面復電,再到“海鷗”過后兩天恢復近9成受災用戶供電……
十年磨一劍,在每一次自然災害的洗禮中,南方電網公司的綜合抗災實戰能力不斷成長,應急體系日臻成熟、高效、完善,逐步形成了防災、減災、抗災的基本套路和“打法”,彰顯著公司持續抓創先、強管理的前進步伐。
抗風寶典之記者觀察
●搜集整理近60年來的臺風資料,滾動修編南方電網風區分布圖,發布防風設計標準,將防風加固工程建設納入設備缺陷管理
●每一次大災過后,系統進行應急處置后評估,通過取樣分析提出針對性整改措施,并持續完善相關制度和措施
●公司“三個體系一個機制”的應急管理框架已基本成型
第一招:未雨綢繆,“防”字下苦功
“災前防”的關鍵是提前謀劃,考驗的是終結反思的力度。三折肱為良醫。折肱不可怕,就怕不舉一反三。每一次傷害,都是一劑良藥。讓人疼痛之余,卻促人穩健前行。
“達維”、“黑格比”、“威馬遜”,在南網人的心中,每一個名詞的背后,都有著不一樣的痛。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我們能否更加主動,盡可能減少傷害?
防災減災,勝于救災。“在防災、減災建設中,只要基層提出的項目需求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公司都會在資金預算上給予支持。”公司副總經理王良友表示,每一次抗災都是公司應急管理工作的一次檢驗,對于發現的問題和短板,必須反思、整改,“不能同一個問題反復出現。”
每一次大災過后,公司都系統進行應急處置后評估,通過取樣分析提出針對性整改措施,并持續完善相關制度和措施。
小區配電房浸水、調度大樓抗風能力不足、部分設備防風存在先天性缺陷……今年8月中旬,抗擊“威馬遜”的搶修復電工作剛剛結束,公司安監部就牽頭組織各相關部門到湛江、北海、海口、文昌等地進行應急處置后評估,重點從應急處置、系統運行應急管理、生產及設備應急管理、客戶應急服務管理、新聞應急及后勤管理等方面,總結經驗教訓,提出若干需要整改的問題
公司設備部針對“威馬遜”中出現的倒桿、倒塔現象,專門組織進行了現場調查,分析規劃、設計、施工、運維等各環節的問題。同時,對歷史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從近60年來的臺風資料統計來看,有72%的受損線路都在沿海20公里以內。”公司設備部輸電處處長樊靈孟介紹說,早在2012年,公司發布了南方電網風區分布圖,隨后頒布了防風設計標準、規范并滾動修編,按照線路的重要性、緊急性等原則,在全網沿海地區系統開展配電線路抗風加固工作,提高線路抗風能力,重點防桿塔串倒。
公司系統運行部針對“威馬遜”中暴露出來涉及系統運行的14條問題,立即梳理下發相關文件,要求相關單位限時整改,其中采取的臨時措施要在下一個臺風來之前完成,并列入年度督辦事項。
正是汲取“達維”、“威馬遜”等臺風的經驗教訓,這次“海歐”來襲前,瓊粵桂三省在線路防風加固、設備巡維和小區配電設施防水浸等方面,下足了苦功夫。
在廣東湛江徐聞沿海,“威馬遜”搶修復電后不久,供電人員用一個多月時間,完成了700多組受損的10千伏線路防風拉線安裝。“此次‘海鷗’來襲,這些加固的線路倒桿數量不及‘威馬遜’的十分之一。”湛江徐聞供電局局長李康來說。
在海南海口,在“海鷗”登陸前,供電部門組織18個工作小組分別前往海口市各個住宅小區,協助物業管理人員排查小區配電房及相關配電設備,督促小區物業設置各道防線。盡管海口遭遇60年一遇的“天文潮”,海水倒灌導致城市內澇嚴重,但大部分小區保住了配電房,因進水停電的小區從“威馬遜”期間的69個減少至僅有5個。
自然災害瞬息萬變,如何以不變應萬變?公司安監部主任何朝陽認為,在災害來臨之前,就需要按災害可能產生的最壞影響做好打算,從電網運行、設備巡視、客戶服務等各方面提前想好應對策略,“這樣才能做到水來土掩,忙而不亂”。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