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設備制造業重復建設愈演愈重的趨勢,也再次引發眾多業內人士對于風電設備產能過剩的擔憂,產能過剩近在眼前。所有關心清潔能源發展的,從政府到企業乃至高校,都在高度關注著風電設備的產能過剩問題。自去年8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點名,到10月份十部委的聯合發文,風電設備制造行業已列入了六大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行業“黑名單”。
近年來,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扶搖直上。其背后,則是風電設備制造產業的一路高歌猛進。在《可再生能源法》等政策的保駕護航和風電機組巨大需求的刺激下,眾多企業紛紛上馬風電制造項目。據了解,目前國內的風電整機制造企業有70多家,其中2/3的企業1.5兆瓦風機的批量產能都在100臺/年以下,未具備規模化生產的條件,都只是處于樣機試制階段。這2/3的企業,尤其是近兩年新加入的企業,借國家不斷提高風電裝機容量規劃目標之機盲目擴大產能。有些企業在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后,投入極少的資金建廠房,然后把引進的設備按照外商的圖紙組裝賣給風電場業主,牟取中間利潤。
電氣專家周鶴良表示,早在2004年底國內風電產業市場開啟之初,國家提出引導風電產業發展的“引進-吸收-再創新”路線,寄望在與國外廠商進行聯合設計的基礎上,實現自主創新。但四年時間過去,除極少數龍頭企業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不斷增多外,多數企業特別是近兩年新加入的企業仍處于全盤引進國外成套設計技術和設備階段,自主創新進展緩慢。
不過,有專家也表示,對于目前風電設備產能是否過剩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風電整機制造確實存在一定的過剩苗頭,但關鍵零部件特別是最核心的軸承和控制系統的國產化能力,目前國內市場還是一片空白。而關鍵零部件產業的國產化進程,在一定階段將會決定整個風機制造業的產能能否有效釋放。
最新統計資料表明,2009年我國風電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比去年增長43.90%,今年還將新開工378個風力發電重大施工項目,項目總投資額達3000億元。風電機組是一種技術密集型產品,它涉及到氣象學、環境科學、空氣動力學、結構動力學、材料科學、計算機與自動化控制技術、機電工程、電力電子等多種學科。我國已實現商業化生產的風電機組,基本上都是在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通過部分自制加外部采購關鍵零部件,進行整機組裝而實現批量化生產。其自主創新還局限在國產材料的選用、局部工藝的改進等方面。從總體上來看,我國風電設備制造尚處于從“引進技術、消化吸收”階段,轉向“自主創新”階段的過渡過程中。其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的整體設計能力還很薄弱,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技術跟蹤,未能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基本上只是扮演著國際成熟機型制造商的角色。
一個產業的發展,其生產能力寧可增長慢一點,也要扎實一點,以便滿足未來大規模發展的需要。風電產業亦如此。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擺脫核心技術依靠引進等,正是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需要刻不容緩解決的難題。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