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新能源一直是政府政策與媒體報道的寵兒,盡管有一些另類聲音,總的來說無法抵抗新能源樂觀派的輿論洪流。但是我仍然想說,新能源要發展,但是不要太奢望。
說新能源要發展,特別是里夫金等人把它總結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論后,得到了政府與媒體的高度關注。理由是:一方面,全球化石能源供給能力正在逼近極限,特別是全球石油生產能力被認為于2004年和2015年之間達到了哈伯特頂點。另一方面,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已經超越地球極限,為了防止到2050年地球升溫超過2攝氏度,國際社會呼吁要控制傳統化石能源消耗以便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上兩個方面,均要求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各種新能源,替代以煤、石油、天然氣組成的傳統的高碳化石能源。這種情形對于中國更是挑戰,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翻了兩番多,能源消耗也同步翻了兩番,以致用完了到2020年標準煤消耗控制為30億噸左右的計劃目標,其中石油進口已經達到60%左右。由于經濟發展的能源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成本日益增高,因此巴不得一夜之間就可以用新能源替代老能源。
說對新能源不要太奢望,宏觀上,從歐盟等新能源發展領先國家,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能源結構更替規律:即使能源替代高速度,到2020年新能源占比最大可能為20%,到2030年占比最大可能為30%左右。因此,新能源要成為絕對主力,是到2050年左右的事了。中國的國家能源計劃也說到2020年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最大占比為15%,這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低碳新能源,而是含水含核的清潔能源,剩下85%則是以煤為主的傳統能源。微觀上,像特斯拉這樣的新能源汽車以及依賴太陽能或風能的新能源建筑,要從樣品技術創新到市場價格可承受的商業化,有一個降低成本到傳統能源以下的學習曲線,這個過程一般要15-20年。換句話說,眼下的各種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建筑基本上處于叫好不叫座的階段,要有規模地普及使用要到2020-2030年了。問題的要害是,從2010到2030年的大約20年時間,是中國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關鍵時間,真正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包括煤在內的傳統化石能源。
因此在新能源問題上,要說兩句話,而不是一句話,即新能源要發展,但是不要太理想化。現在的問題是,有影響力的人常常只說新能源對中國和世界發展的重要性,不說新能源空缺情況下用好傳統能源的重要性。事實上后者的意義對中國發展的意義絕對不亞于前者。表現在具體問題上,就是在能源結構中用天然氣替代煤相對于發展太陽能風能具有同樣重要意義,在工業產業中節能減排相對于發展新能源產業具有同樣重要意義,交通工具中提高傳統燃油車的能效相對于開發新能源汽車具有同樣重要意義,在建筑中降低傳統建筑的能耗相對于開發新能源建筑具有同樣重要意義。因此,總結這篇小文想要說的話就是:中國未來20年的發展,在能源問題上需要發展新能源和提高傳統能源效率雙管齊下,前者是戰略性的長線問題,后者則是當前需要大規模、普及化去做的事情。(作者為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