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輪回總是不斷上演”,繼前兩年的融資銅風波之后,近期又傳來監管層摸底鐵礦石融資、商業銀行要求企業追加鐵礦石融資保證金等消息,市場擔憂此舉將導致連鎖反應:監管層將對鐵礦石融資進行風險管控,企業為了增加保證金不得不拋售存貨,鐵礦石價格大幅下跌……就在鐵礦石融資風聲鶴唳之時,黃金融資又被推上風口浪尖,世界黃金協會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也指出,過去幾年中,至少有1000噸流入中國的黃金被當成了融資工具,而不是投資者的真實實物需求。中國的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究竟怎么了?繁榮的背后又暗藏著多少隱患與危機?
大宗商品融資鏈條日益龐大
近年來,能源、礦產、農產品等在內的大宗商品貿易日益活躍,由于這些商品標準化程度高、市場價格透明、容易變現并且具有現貨和期貨市場的特點,銀行紛紛開發大宗商品貿易融資業務來解決客戶貿易鏈上的融資問題。
從廣義上講,只要銀行提供融資服務的對象是從事大宗商品貿易的企業,那么該業務就屬于大宗商品貿易融資。從狹義上講,銀行為大宗商品貿易商或生產企業提供個性化的組合貿易融資方案,以在企業的生產和購銷活動中起到流動性管理和風險緩釋的作用。
最早,利用大宗商品進口進行貿易融資局限于貴金屬,尤其是金屬銅的進口融資,撬動資金多,周轉也更快捷。隨著2010年銀行信貸收緊,越來越多的企業渴望通過大宗商品融資的形式獲得資金。如今,這樣的操作已經蔓延到鐵礦石、橡膠、大豆、黃金、石油石化等大宗商品。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共有22家商業銀行、近900家企業客戶開展了黃金租賃業務。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租借平臺去年累計完成過戶1103.12噸黃金,較2012年增長了177.12%;昆侖銀行在去年8月末發放了首筆石油石化商品融資貸款,規模為5000萬元。
對于大宗商品融資規模,由于貿易商們諱莫如深,目前市場上缺乏權威統計,僅能從供需數據的失衡大致推測出融資規模的不斷上升。以近期陷入監管風暴的鐵礦石為例,據海關數據,2013年全年,全球約一半的鐵礦石出口到中國,進口量達到8.19億噸,總價值高達6384億元,在大宗商品中進口總值規模僅次于原油。今年一季度中國進口鐵礦石2.22億噸,同比增長了19.4%,刷新歷史紀錄。與此同時,國內港口的鐵礦石庫存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全國進口鐵礦石港口庫存達11263萬噸,再度創歷史新高,環比增加105萬噸,增幅為0.9%,同比增加4460萬噸,增幅為65.6%;與鐵礦石進口量及庫存量的攀升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國內鋼鐵產量的疲軟。今年一季度,全國生鐵產量同比僅增加了24萬噸,增幅僅為0.1%。在鋼鐵產量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鐵礦石供應量大幅增長,業內人士稱,出現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的港口庫存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鐵礦石用于融資,其規模可能達到3000萬-4000萬噸。
中鋼協相關負責人曾對鐵礦石貿易商提出批評,在國內鋼鐵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進口鐵礦石之所以能夠保持價格穩定,完全是因為貿易商利用銀行融資“挺市”,囤積居奇,以彌補貿易商在前期因為進價太高而造成的損失。
融資“變味”成套利工具
正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大宗商品融資規模的迅速膨脹并非完全出于企業的正常資金需求,相反,部分企業利用這一融資渠道打起了套利的算盤。
目前,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大宗商品融資模式有兩種,做得最多的是進口信用證融資,其次是倉單質押融資。易貿集團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馬泓介紹,做進口信用證的融資貿易,一般可以從銀行獲得90-180天的延期付款信用證,貿易商繳納信用證擔保合同金額的30%作為保證金。貿易商從境外企業或者香港分公司拿到現貨后,主要有兩種操作模式,一是將現貨迅速拋出給國內的二級貿易商或者直接給礦產加工企業,回收貨款,這相當于獲得一筆短期融資,在信用證到期之前,可以拿這筆錢滾動投資。
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貿易商直接通過信用證融來的資金在香港倒手就能獲得穩定收益,這也是信用證融資模式獲利的另一大來源。以100萬美元為例,貿易商套利者在內地借取100萬美元,按6.2的在岸匯率獲取620萬元人民幣,然后從香港進口黃金等低物流成本的貨物并用人民幣支付,這樣620萬元人民幣就流到了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之后,其再通過香港的合伙人,以6.15的離岸匯率換成美元,得到100.813萬美元;最后,其再將原先進口來的黃金出口給香港合伙人并用美元結算,完成獲利8130美元(不考慮物流等成本)。
大宗商品融資的另一種融資模式是倉單質押融資。馬泓表示,“如果是做倉單質押融資,貿易商以標準倉單做質押,以一定的質押率從銀行獲得短期融資,這筆錢往往被投向各種快進快出的短期投資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投資收益減去貸款成本和倉儲成本,就是貿易商的最終收益”。雖然倉單質押涉及的大宗商品品種也有很多,包括銅、鐵礦石、鋁等有色金屬,還有一些農產品的經濟作物比如棉花等,但貿易商使用倉單質押融資模式會比信用證少。馬泓認為,對于信用證融資,貿易商企業只承擔匯率兌換風險。如果人民幣出現貶值,將給貿易商帶來較大影響。而對于倉單質押融資模式而言,如果被質押的現貨價格出現下跌,如貨物減值,銀行會要求貿易商追加保證金,這樣倉單質押給貿易商企業帶來的壓力會更大。
行情陡變釀壞賬危機
然而,隨著大宗商品的現貨國內需求疲軟,鋼鐵產能過剩,通過買賣價差所獲得的收益有所縮水。但中國鋼鐵現貨網分析師孟城祥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鋼廠對鐵礦石的需求在下滑,近期鐵礦石價格也在下跌,今年以來鐵礦石期貨價格累計跌幅達13%,而價格下跌加劇了貿易融資的風險。其余的能源類大宗商品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另一方面,由于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人民幣匯率出現持續貶值,而且在岸人民幣匯率與離岸人民幣匯率基本同時貶值,截至5月6日,離、在岸即期匯價跌幅均超3.2%。馬泓表示,“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反常貶值,加上監管層致力于嚴控影子銀行的信貸風險敞口,導致貿易融資被‘抽血’,以融資貿易方式做得火熱的大宗商品‘加杠桿’過程,現在出現了逆轉的勢頭”。
即便如此,仍有貿易商鋌而走險。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王紅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貨價格下跌,這些企業可以將貨物賣出去。對于信用證融資模式而言,通過貿易來套取現金的方式更為重要。而貿易商企業通過信用證主要賺取的是利差,由于信用證的利率比基準利率要低5%-10%,且只需要交30%的保證金就能獲得全額資金,大致算下來,融來的資金成本在3%左右,比國內同期貸款低很多,因此存在非常大的獲利空間。若將這部分資金用于理財,或者投資別的項目,能獲得較大的收益。即使現貨資產價值降低,貿易商企業仍然有利可圖。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