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開采過程中出現廢水滲入周邊湖泊的問題,中國鋁業所屬秘魯特羅莫克銅礦日前暫停了部分生產工作。
經中鋁秘魯分公司總經理黃善富確認,秘魯環境部環境評估與征稅局日前已通知中鋁,特羅莫克銅礦存在某些違反當地環境法規的情況。作為預防性措施,銅礦立即暫停了廢水流出區域的采礦活動,但其他生產和配套活動并未受到影響。據悉,特羅莫克礦是千萬噸級世界特大型銅礦,同時也是中國在海外最大的銅礦項目。
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礦產資源的案例日益增多,開發過程中的環境問題也更加頻繁地見諸媒體。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不斷加快,由于缺乏經驗和認識不足,企業在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上,特別是環境保護方面,在投資國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走出去”后,如何在東道國“活下來、融進去”成為擺在眾多企業面前的難題。
2012年11月~2013年5月,畢馬威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網絡和實體期刊、書籍的資料研究,內容涉及中國企業海外運營中的環境影響、社區和經濟發展、生產過程管理等。研究小組梳理了中國企業在海外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評點了“綠色運營”的得失。
海外綠色運營有哪些問題?
負面報道中出現最多的內容是環境影響、綠色信貸等,中國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標準要求與國際上還有差異
在海外運營中,中國企業在社區影響和經濟發展、就業機會、公益活動等方面贏得了較多贊譽,但關于環境影響方面的正面報道較少。而在負面報道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內容就是環境影響、綠色信貸、勞資關系等。
一些海外中國項目的修建和運營對當地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比如,企業在自然保護區內使用炸藥,造成環境污染;為修建道路而砍伐森林,對動植物生存環境造成破壞;廢棄物處理不得當、項目出現污染物泄漏,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在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方面,有些海外項目的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不充分,也不夠公開,公眾參與度較低,還曾出現流傳到媒體和公眾手中的環評報告版本不同、企業自身與社會機構所做的環評報告差異較大等情況。有些項目在環評報告還沒有獲得批準時就已經開始運作,甚至項目快結束的時候,環評報告還沒有獲得批準。有時會有多個中資機構組成投資聯合體參與到海外項目中,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環評工作、執行環境管理計劃的責任人常不夠明確。
另外,企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上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東南亞和非洲一些地區盜采的木材最終銷售地為中國,在非洲一些非法采掘的礦產也銷售給了來自中國的貿易商。
一些中國企業針對海外項目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披露的信息較少,在海外運營中較為封閉,不太愿意與當地媒體和機構進行溝通,使得當地民眾并不了解中資企業的運營情況及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做出的貢獻,甚至把其他亞洲公司的違規操作誤當作是中資企業的所作所為。在綠色運營政策中,國內企業缺乏針對公眾和媒體的投訴、申訴和反饋機制。
在海外項目貸款過程中,國內企業對于環境和社會影響方面的控制力度還需要加大,包括審批階段、項目實施過程及后期運營的監控等。絕大多數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政策自成體系,在借鑒第三方標準體系方面還可以做更多工作。
研究認為,中國的銀行機構對于綠色信貸雖然有一定認識,但在內部組織保障上對綠色信貸的實施還缺乏足夠支持。有些企業認為,項目建設融資需要關注綠色運營問題,但建設項目所需設備的貸款則不需要考慮綠色信貸要求,這表明在認識上還存在偏差。
一些無法從國際金融機構獲得支持的項目,轉而尋求來自中國的融資,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標準要求與國際上還有差異。
在綠色運營方面投入不足,可能會在短期內節約企業運營成本,但從長遠來看,將會極大地損害企業形象和商業利益。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開展綠色運營,最終將有利于提升業績。
履行社會責任為何難?
資源獲取類行業和對外工程承包是海外運行重點,對環境影響也較大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始于西方企業,隨著公眾環境意識不斷增強,以及一系列環境事件引發的社會關注和經濟損失,眾多中國企業逐漸認識到了綠色運營的重要性。但企業在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觀念、重視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與全球領先的跨國公司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
目前,仍有較多中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還停留在建學校、進行慈善捐贈等公益活動上,而這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相差很遠。大多數企業還沒有認識到保護環境和生態多樣性、促進社區和經濟發展、積極引入公眾和社區參與等對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意義,也沒看到與社會各方(包括非盈利機構)的合作有助于促進企業在投資地順利開展運營。
由于認識不夠,致使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在很多企業成了一個“邊緣”部門,在資金投入、人員配備、培訓等方面都略顯不足。還有一些中國企業的海外分支結構里沒有專門的環保部門和環境專家,這給企業開展綠色運營帶來了較大挑戰。
資源獲取類行業和對外工程承包是中國企業海外運營的重點,而這兩個行業對環境的影響都比較大,因而受到了較多關注。與國際跨國公司相比,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較晚,隨著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再加上自身競爭實力欠缺,留給中國企業的發達國家市場空間已經較為有限了。
以水電工程項目為例,發展中國家只有不到20%的水電資源得到了開發,在非洲這一比例僅為5%,而經合組織成員國高達80%。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容易獲得的水利資源項目已經建成,中國的水電承包商只有在偏遠、地勢復雜、需要運用較先進技術的地區才能得到較多機會,而這些地區往往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環境敏感度很高。另外,中國的水電工程公司開展項目的很多地區大多存在環境標準較低、政府運作不透明等問題,這也給企業運營帶來了更多困難。
怎樣讓“綠色”也能賺錢?
在調整組織結構設置、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開發綠色產品等方面都需努力
在組織結構設置和人員配備上滿足綠色運營的需求,是企業實施綠色戰略的基本保證。
研究認為,能夠有效保障綠色運營開展的組織體系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董事會層面設有專門機構,公司高管中有專人負責;在執行層面設有專職部門,保證資源投入;專職部門和專業人員負責推動各部門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到日常工作中,為企業未來的業務發展提出指導性意見,如在產品研發中體現綠色要素、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制定業務計劃要考慮潛在環境成本和機會等。
畢馬威認為,建立統一的環保政策和內部標準以指導企業在各業務環節開展綠色運營工作,是現代企業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在進入新的海外市場時,鄭重做出承諾并展示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是贏得當地社會和公眾信任的重要一環。而制定企業內部環境管理標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
企業環境政策的內容需全面覆蓋健康、安全、保障、環境、生態及社會績效等方面,同時還應具體說明企業將如何實施這些政策,并明確環境政策承諾的實施目標和進度要求。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環境政策更具操作性,并能夠向外界清晰地傳遞公司致力于環境管理的決心。
在制定環境政策時,企業可參考國際標準,對那些立志在行業內成為全球領先企業的中國公司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部分中國企業在參與制定標準方面已經有所作為,如聯想、華為、國家電網、海爾等。
但與領先的跨國公司相比,中國企業還沒有大規模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內企業國際話語權的缺失。
中國企業可以參考的環境標準包括聯合國全球契約環境聲明、職業健康安全管理規范(OHSAS)18000、ISO26000等,企業還應關注行業內一些指導原則的要求,如礦業、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內一些已經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指引。
這些指引中有很多是屬于自愿性遵守的原則,但通過了解這些指引的內容,企業可以獲得一些寶貴信息,包括行業面臨的一些環境問題,以及一些先進的、被廣為接受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原則上來說,全公司業務在全球運營中應遵循統一的環境政策標準,無論是在母國、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但有些跨國公司會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采取“雙重標準”,即在發展中國家市場采取標準較低的“本土化”解決方案,而在母國和發達國家執行更為嚴格的“全球化”標準。中國就是受到此類“雙重標準”影響的市場之一。
根據東道國標準而降低對產品質量和環境影響方面的要求,雖然能降低成本,但最終將損害企業聲譽和品牌形象,影響可持續發展。
在實際運營中,綠色產品和服務不僅有助于樹立企業形象,最終也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收益。“能賺錢的‘綠色’才是可持續的‘綠色’。”通用電氣中國綠色創想總監表示。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