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又被視為國企改革乃至打破壟斷的一個希望。今年兩會上,厲以寧教授對混合所有制大加贊賞,而中石化則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上個月,中石化率先在零售環節啟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對媒體表示,“民資持股比例并不局限于公告中所提的30%,沒有設定上限,主要看資金的情況。”
混合所有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國企改革方向。從打破國企一支獨大、放開市場準入、促進市場競爭、維護市場公平方面,顯然有著明顯的進步意義。但問題在于,讓民企進入國企的地盤,國企就一定能活起來嗎?國企的效率和治理機制,就一定能夠提高嗎?市場環境就能真的公正公平起來?
與厲以寧對混合所有制贊賞有加不同,玻璃大王曹德旺則有另一番理解。在問及他是否愿意參股國有企業,比如中石化、中石油,曹德旺回答:“我沒有錢,我也不敢。”曹德旺的邏輯是,“它的本錢太大,我的太小。它說增資,比如增資100億,我能占多少股份呢?”他還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你抓一頭鯨扔到鍋里,叫我撒一把鹽巴,我沒有那么多錢買鹽巴啊。”
曹德旺的擔心絕對不是杞人憂天。國企這些年積累了雄厚的資本,最重要的,它們還有政策以及相關部門撐腰。這樣的情形下,民資進入國企的地盤,尤其是進入那些被認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支柱性產業,別說去和國企競爭,哪怕是當鯰魚都沒多少底氣。好的時候,人家吃肉你喝湯,一旦風吹草動,估計連舔碗底都輪不上。
那些領域不放開的時候,大家都抱怨國企壟斷;如今要放開了,卻又擔心掉進坑里,這豈不是葉公好龍嗎?
道理其實是這樣的:公平的市場,并不在于是否讓別人進來,而是是否能夠公平地對待不同的市場主體。也即,是否有一個正常的市場環境。
中石化是放開銷售環節了,傅成玉也表示民資參股比例沒有設定上限。但這種表態是否能切實做到?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就認為,民資參股比例應取決于兩個方面。其中一個就是,取決于中石化自身對成品油銷售網絡終端控制力的總體判斷。例如,若加油站全部被民資控制后,不從中石化的煉油廠買油,那么煉油廠的利益如何保證?
你看,如何公正地對待不同的市場主體,僅從這句話里就能看出三六九等。這恰恰是市場環境存在問題的實質表現。真正的市場絕對不能存在拉偏架的監管方,但這一前提條件,目前遠遠不具備。
在國企改革方案中,據說還有員工持股配套方案也要隨后出臺,以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這種方案當然也很好,但說到底依然是有比沒有好。
說一千道一萬,最終的根子必定是能否公正地對待不同市場主體,能否形成公正的法治體系和法治環境。當年國企改革“一包就靈”“一股就靈”的時候,也曾挑動得各方情緒亢奮,但最后結果又如何?許多央企國企都已是上市公司了,但利益共同體實現了嗎?
混合所有制當然是一條國企改革路徑,但最后的根本其實并不在混合以及混合多少,而是在于能否公正公平地對待親生兒子和別人的兒子。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