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世界范圍內正孕育新一輪的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
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劉振亞在《智能電網與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文中明確指出,能源變革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根本動力;發展智能電網是推動能源變革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必由之路;能源供應要立足行業實際,以安全、清潔、環保、友好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認為,目前,以電為中心的能源開發利用格局已經形成,新能源開發利用、電網智能化和能源互聯網等新技術將成為能源變革的發展方向,并大力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展。
新能源開發: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契機
2013年,華東、華北、西北等地出現的嚴重霧霾進一步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使建立在傳統化石能源基礎上的工業文明面臨困局,以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開發為重要特征的新一輪能源變革正在世界范圍內上演。
世界范圍內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發展迅猛,截至2012年年底,全球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已分別增至2.8億千瓦和1億千瓦;我國風電、光伏裝機容量已分別增至6300萬千瓦和700萬千瓦,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日趨成熟,與常規火電開發成本差距不斷縮小,為新能源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根據相關規劃,2015年我國風電并網裝機將達1億千瓦、光伏裝機將達3500萬千瓦。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正是能源利用變革的顯著體現,其快速增長將推動一系列產業發展,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提供良好的發展契機。
電網智能化: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強勁動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社會對電網的依存度持續提高,提高電網應對突發故障能力,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對保障工業安全生產、社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智能電網通過對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等各個環節的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水平的提升,能更好適應新能源發電的接入,為清潔能源的規模化開發利用提供技術保障。
隨著電網的快速發展,通過區域電網互聯可實現各地區之間互供電力、互為備用,減少事故備用容量,因此區域電網互聯已成為電網的發展趨勢。電網互聯對電力調度、電網安全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電網具有根據實際運行狀態靈活調度、自適應實時控制等一系列智能控制能力,進而為工業生產提供高質量的電力供應。此外,電網智能化過程中,通過與物聯網、互聯網等深度融合,將構成多功能社會公共服務平臺。電網智能化既是未來工業發展的重要能源支撐,也是未來高科技工業發展創新的強勁動力。
能源互聯網: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有效載體
未來的能源供給網絡將以智能電網為核心,發展成為堅強可靠、經濟高效、清潔環保、開放互動的綜合性能源互聯網。在輸電網側,將以特高壓交直流電網實現跨區域互聯,進行各類能源更大范圍的優化配置和統籌;在配用電網側,將大力發展分布式新能源、微電網、冷熱電聯供和電動汽車技術,以滿足客戶側多種用能形式和用能質量的需求。能源互聯網以電力作為主要傳輸媒介,實現對不同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等)所轉化電力的靈活接納,已被公認為是未來能源變革的重要方向,是構建低碳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有效載體。
歐美等國普遍將能源互聯網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先導產業,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優先發展。我國在能源互聯網發展方面,國家電網公司明確提出特高壓電網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能輸送載體,還是我國未來重要的能源互聯網平臺。國家電網公司目前已建成的多條特高壓交、直流線路,承擔著將西北、東北、蒙西、川西、西藏及境外電力輸送至我國東中部用電負荷中心的能源互聯網職能,真正實現了“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的戰略構想。
智能電網關聯產業: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直接受益者
與傳統互聯電網相比,智能電網技術密集型特征更加突出,是實施新的能源戰略、優化能源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對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電動汽車、新一代信息產業等也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我國規劃確定的20項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絕大多數與智能電網密切相關。智能電網的各個關聯產業,將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最直接的受益者。
21世紀以來,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同步開展了新能源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儲能技術、信息網絡技術的研究,并在超遠距離大容量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上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完全具備了與西方國家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同步競爭甚至引領發展方向的實力。正如《智能電網與第三次工業革命》文中所說:“歷史不應重演,機遇稍縱即逝。能源電力行業要自覺承擔起歷史重托,加快發展智能電網,鞏固和擴大我國在智能電網領域已經形成的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