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于北京舉行的“第25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核安全文化論壇”上,中國核電專家們表示,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后,中國將繼續安全高效地發展核電。
據悉,中國目前正在運行的核電項目有15臺,發電容量1257萬千瓦,在建項目有26臺,建成后發電量為2884萬千瓦,新開工項目5臺,發電容量為422萬千瓦。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表示,發展核能對于中國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性制約至關重要。核能的特征決定了其無可替代的作用,將成為中國未來可持續能源體系中的重要支柱。
葉奇蓁將核能與煤燃料火力發電進行了比較,表示同樣一座10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核電站至少具備兩大優勢:首先,核電站不會排放二氧化硫等空氣污染物,核電站廢液可經過嚴格處理,所以核能屬于清潔能源;其次,減少燃料運輸量,核電站每年僅需補充30噸燃料,而火電廠需要補充330萬噸煤。
開發建造任何堆型核電站,保證核安全是關鍵。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告訴與會者,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核能界更加重視核反應堆固有安全和非能動安全系統,更加重視安全文化培養,嚴格運行紀律,盡可能避免人為故障。針對核電廠址可能面臨的極端自然災害,相關部門制定了應急計劃,作好了應急演習和應急準備。核電運行部門還與地質、水文、氣象部門保持熱線聯系,力爭減少核電事故概率。
此外,葉奇蓁表示,中國核電站發展能力處于國際中上水平,將在認真總結前車之鑒的基礎上發展核電。福島核事故之后,中國核電站均有針對性改進措施,構筑了4道屏障預防險情發生:二氧化鈾芯塊能包容98%的裂變碎片及其衰變產物;鋯合金包殼管能把核燃料和裂變產物封閉起來;壓力邊界能包容帶有放射性的高溫高壓冷卻劑;安全殼能抵御外力破壞,如龍卷風或飛機撞擊,還能在嚴重事故情況下防止放射性外泄。
至于如何在內陸發展核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森林認為,核電站選址無沿海與內陸之分,而是取決于電源需求分布、廠址地質水文條件。世界上約有一半以上核電站位于內陸廠址。當前,中國沿海核電廠址有限,而中國具備發展內陸核電的條件,內陸廠址具備較為穩定的地質結構,基本可以排除大規模地震發生的可能性。同時,內陸核電站的安全水平完全可以不低于濱海核電的安全水平。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