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迫不及待需要讓歐洲公眾明白的是:火電其實不是新能源發展的斗爭對象和被取代者,相反卻是日后新能源最有力的支撐者與受益者。
2013年10月24日,德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法蘭克福匯報(FAZ)專版刊登了對德國能源署(dena)總裁斯蒂芬˙科勒先生的訪問紀要:我們仍然需要傳統的火電廠!這位從事能源轉型近30年的新能源推進派代表強調,雖然目前在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已大幅提高,但是對火電廠的需求依然旺盛,甚至是更加旺盛,并且日益體現出在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到2022年取消新能源補貼,保持火電的發展,降低社會用電需求,研制電轉氣長期儲能技術,是這位可謂是最通曉德國能源轉型實情的能源專家針對德國目前出現的新能源發展瓶頸開出的藥方。
火電廠逆增長
截止2012年底,德國整個國土上安裝的風電、光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電站的總容量已經超過7千萬千瓦(70GW),年發電量已經占到總發電量的25%,在部分地區比如說東德地區,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35%,提前實現了德國政府制定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出力35%的階段性目標。
現在沒有人再懷疑新能源們在德國的發展趨勢和電網的容納程度,人們充滿疑問的只是:接下來該怎么辦?
僅僅依靠政府補貼來大量上馬新能源項目,在其比例超過25%的時候似乎到達了一個瓶頸:越來越多的新能源電站需要補貼,它們發電越多,意味著政府的補貼就越多。
10月15日,德國四大電網公司聯合公報了最新的新能源補貼建議:再次把新能源附加費從5.28歐分(約4毛人民幣)提高到6.24歐分(約5毛人民幣)。這就意味著2014的電費一定還會上漲,平均將突破30歐分(約2元5人民幣)。
入不敷出的德國政府新能源補貼池越積越深,糟糕的運營狀況也已經接近引爆民眾對電費不滿情緒的臨界點。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值得人們注意的現象卻是:隨著新能源所占比例的提高,其發電不穩定性這個天生的缺點對電網所帶來的影響反而造成了對火電廠的依賴。在天氣劇烈變換時,新能源發電的缺額必須由火電廠和氣電廠來補足,如果德國區域內不夠用量,還必須從鄰國進口電力。
因此為了取代核電和配合新能源發展,不僅德國,歐洲很多國家甚至在增加火電廠建站計劃。整個德國已經批準和正在建站的新火電廠已達近1500萬千瓦(15GW),這和德國政府制定的2023電網發展計劃幾乎是背道而馳:按照原計劃,整個德國的傳統火電廠應當從2011年的近1億千瓦(100GW)下降到2023年的9200萬千瓦(92GW),比例也該從如今的75%下降到40%左右。
如此吊詭的現象不禁惹人發問:究竟是核電取消的太快了,還是新能源上馬的太多了,會導致如此的反彈?明明是要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為什么反而增加了它的排放?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