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充電難、充電時間長等技術性問題一直是電動汽車推廣的攔路虎之一。眾多的電動汽車企業在追求更高的續航里程的同時,并沒很好的兼顧到充電時間。
在充電設施不能充分滿足需求的情況下,這一切的核心問題在于電動汽車的充電技術不過關,不能滿足快速充電的要求。能滿足快速充電的動力汽車成為行業顯性的需求。
然而,新的市場需求必然會引領新的技術革新和產品出現,各行各業,莫不如是。
“我們這次發布的第二代快速充電鋰電池,可以把充電時間縮短到15分鐘。”在2013第三屆中國(深圳)公交都市發展論壇上,微宏動力系統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鄭卓群介紹,在目前新能源汽車普遍充電技術不能滿足快充的情況下,行業需要做出改變。
先進的動力電池技術
據微宏動力(湖州)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仝志明介紹,微宏動力第一代快速充電電池產品-LpTO?鈦酸鋰電池在900多臺公交客車上已累計運營有超過6,000萬公里,而此次發布的第二代產品在仍保有快速充電能力、及超過萬次長循環壽命等特性的同時,其能量密度及經濟性較上一代產品又得到了顯著提升,為公交運營純電動客車提供了更佳的能源方案。
“多元復合鋰電池單體電芯在6C倍率充放下的常溫循環壽命仍超過10,000次,是國際最好的磷酸鐵鋰電池產品的兩倍。成組后可滿足4C的充電倍率,這意味著在電池組能夠在15分鐘內充滿電。”鄭卓群介紹,多元復合鋰電池的重量能量密度也達到了120Wh/kg,超過了鈦酸鋰以及磷酸鐵鋰電池。多元復合鋰電池在低溫下(零下20攝氏度)的放電容量能夠達到常溫狀態下的78%,具備良好的低溫性能。
多元復合鋰電池產品的推出,彌補了快充型鈦酸鋰電池能量密度不高與能量型磷酸鐵鋰、三元電池不能快充的缺點,為純電動車產品真正達到公交運營的實際需求提供了革新性、更可行、更經濟的解決方案。
“產品性能的改進源于基礎原材料的研發。”仝志明告訴《高工鋰電》,多元復合鋰電池采用微宏專利技術的多孔復合碳作為負極材料,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比表面積革命性的達到傳統石墨的20倍以上,增加的比表面積與孔隙也大幅增加了鋰離子的遷移和嵌入通道數量,使得鋰離子能夠快速、穩定地嵌入與脫出。從而解決了長期阻礙高能量密度石墨負極鋰電池產品快速充電的技術瓶頸,同時大大延長了電池壽命。
此項技術也使電池安全性較傳統石墨負極鋰電池有大幅提高,多元復合鋰電池成組已經通過了國家客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強制檢驗。檢驗測試中包括短路、過充、過放、重物撞擊、跌落、擠壓、針刺、高度模擬、加熱等在內的9項安全測試,全面符合國家QC/T 743-2006 “電動汽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安全標準。
快速充電的特性
“充電慢,耗時長是多數尚在營運的電動汽車遇到的共同問題。”仝志明認為微宏與其他動力電池企業最大的區別在于:深刻理解公交用戶對于解決純電動客車技術瓶頸,提高運營效率的需求,并利用自身在基礎材料化學領域的開發能力,積極為一線公交用戶尋找更可行的解決方案。
區別于磷酸鐵鋰純電動車輛需裝配全天所需電池、鈦酸鋰純電動車輛需頻繁進站充電的方案。采用多元復合鋰電池只需載半天運營所需電池,在上午運營結束后,午間15分鐘快速補電一次即可滿足全天滿勤運營。
新一代的多元復合鋰電池能量密度更高,使得車輛的續駛里程長,同時電池減重達40%。
傳統的磷酸鐵鋰電池組,因不能快充,客車需配備全天運營所需電池,車載電池組重量達4噸以上;而采用可以快充的多元復合鋰電池技術,僅需車載半日電池,重量可較磷酸鐵鋰方案減輕40%,顯著減輕了車體結構負荷和能源自耗,提高了安全性,并增大了載客容量。仍可快充,提高效率的同時具備超長循環壽命
“同樣快充效果卻不再需要頻繁返站充電,全天運營僅需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快充15分鐘補電一次;晚間回到站場則可選擇快充或利用電網波谷電慢充。”仝志明認為,多元復合電池使用壽命長、車輛與充電設施投入更少,可實現高效率運營與經濟效益最大化。
作為快速充電技術的積極推行者,微宏動力系統自2011年初微宏推出第一代快速充電電池以來,快速充電車輛已經在國內外展開了大規模的實地運營。截至2013年9月,微宏快速充電電池系統產品已裝備超過900臺公交客車,實現近6,000萬公里的實際運營積累。
據了解,設立在重慶空港公交樞紐的快速充電站,可同時為6臺純電動快速充電公交客車進行快速充電,在6-8分鐘即可將電池組充滿電;兩年多的實地運營為快速充電技術,尤其是在公交領域的應用積累的深厚的經驗,同時也獲得了公交客戶的認可。
9月17日,新一輪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已經公布,新政中其中重要的一條要求推廣城市的外地企業的新能源汽車所占比重不能低于30%。這為像微宏動力這樣的技術型企業提供了突破的機會。
“第二代快速充電鋰電池的發布標志著微宏在這一技術上的再一次突破。更高的能量密度、可快速充電、長循環壽命的特點,使得電動汽車當下的瓶頸得到了突破。我們將非常期待這一新的產品能夠加速交通電動化的進程。”對于未來的規劃,仝志明表示技術引領市場的拐點已經開始凸顯,現在就看誰能抓得住了。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