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國務院已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上海自貿區”),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受到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甚至有人將此舉與當年經濟特區的設立相提并論。
回顧改革開放之初,經濟特區成為打開國門、與世界交流的窗口。改革與開放并行,改革促進開放,開放倒逼改革。繼特區之后,又出臺了高新區、開發區、保稅區、綜合改革試驗區、新區等等特殊區域政策。但開放的空間還很大。今年6月倫敦八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美歐正式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的談判,要將美歐這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關稅降至零,覆蓋世界貿易量的1/3、全球GDP的一半。屆時,中國恐將被排擠到新的國際貿易體系的邊緣,面臨“二次入世”風險。
自貿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廣義的自貿區,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通過簽署自貿協定,在WTO最惠國待遇基礎上,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及資本與技術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大區”。另一種是狹義的自貿區,指在一國的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并免于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上海自貿區屬狹義自由貿易區。
不難看出,此次上海自貿區試點是新一屆政府在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施積極主動對外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要求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那么,上海自貿區的真正突破在哪里呢?
首先是法律的突破。8月30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做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對國家規定實施準入特別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資,暫時調整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規定的有關行政審批。所以,上海自貿區是第一個在中國領土內擁有法律豁免權的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區。
深圳特區的特殊地位之一,就是全國人大曾經向深圳給予特殊的授權,深圳市可以單獨立法。不過,深圳特區的法律突破仍在國家一級層面的法律框架之內。而上海自貿區向全國人大尋求的法律豁免問題,應該超越了地方政府和國務院行政法規權力的范圍,其法律突破的范圍值得期待。
其次是制度的突破。在擁有法律豁免權的前提下,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尤為關鍵。上海自貿區的突破不是對外開放,而是對內改革,是對制度的突破。保稅區著眼于開放程度、優惠政策和配套規模,而自貿區則面向更深層次的制度創新,通過制度創新釋放改革的紅利。
顯然,這次自貿區建設的意義,已不再是一個區域性對外開放的范疇,正在變成一場新的制度改革的起點,從而推動我國掀起新一輪改革開放熱潮。
再次是金融的突破。上海自貿區設立的核心是金融改革。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允許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允許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有望率先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以及利率市場化,實質就是實現金融的自由化、匯率的國際化、利率的市場化。政府放權是自貿區自由化改革、制度創新的關鍵。只有放松政府管制,轉變政府職能,將市場行為的主導權更多地給予市場主體,才能提高企業投資的自由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機制的作用和活力。
當今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中國經濟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轉型時期,“調結構”與“促發展”并舉,成為新一屆政府的艱巨任務。上海作為東部發達地區,將不再與中西部比速度,而是比轉型,比制度創新。這一點,對所有大型國有企業都是一種壓力。在發展轉型上,中國石油也應當有所作為。
一要讀懂大勢。上海自貿區是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也是中國改革的升級版。中國企業是中國經濟改革的主體,中國石油這樣的國有特大企業,更應該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主力軍。上海自貿區試點,釋放了一個明顯的信號:國際化、制度化、自由化,即中國政府通過對外開放倒逼對內改革,通過國際化競爭規則倒逼國內制度化建設,通過制度化建設保障市場競爭的自由化。中國石油需要讀懂這一改革之大勢,要前瞻性地關注國際化、自由化、制度化將給企業帶來的全新挑戰。
二要苦練內功。“走出去”多年的中國石油在國際化競爭中愈加成熟,而未來在“家門口”將遭遇激烈的國際化競爭:國際匯率波動將給中國石油帶來更大的經營風險,準入機制的降低甚至廢除將迎來國際巨頭的直接挑戰,市場化將進一步沖擊國有企業獲取利潤的傳統模式……變革當前,中國石油必須潛心修煉內功,創新企業管理,提升核心競爭力,適應新的市場游戲規則。只有這樣,才能在已經開啟的新一輪改革開放中收獲改革紅利。
(作者陳中宇,為冀中能源井陘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經濟師)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