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這個兩年前才進入中國人視線的舶來詞,自去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后,開始高頻率出現,在今年兩會上更是相當“走紅”。全世界對于降低能耗、減少排放的重視,以及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導向,都使得“低碳”概念越來越火。
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兼顧經濟發展和環保間的關系,是必要且迫在眉睫的。問題在于,言必稱“低碳”者是否清楚這個詞的基本含義?相比之前的“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等,“低碳”的新意何在?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由此可見,低碳經濟涵蓋了節能減排、環保的內容,而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的內涵在很多方面是重疊的,但前者更強調以碳排放作為核心的評估指標,后者是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是個很寬泛的概念。
低碳的內涵十分豐富,但它不是個筐,不能把什么都往里面裝。
盲目跟風的心態和做法值得警惕。以風電為例,作為新能源的風電是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的,但其發展要符合國情。去年9月,風電設備被確定為產能過剩或存在重復建設傾向的行業。在今年兩會上,工信部一位副部長直言:“國內紛紛上馬的風力發電廠大多是形象工程。”他認為我國風沙伴存,風電設備受風沙磨損大,上馬太多風電項目不符合我國國情。
空喊口號也可能留下隱患。比如,一些地方把建設低碳城市當做發展方向,這固然是好的,但必須意識到這是個尚無先例可循的新鮮事物,更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有關方面進行充分論證,不能僅憑一時的熱情草率而行。如果不能因地制宜,不能扎扎實實推進,再漂亮的口號也只是一句空談。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所所長潘家華就指出,與其喊口號,趕時髦,不如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些事情為好。
其實,對每個人來說,低碳生活可以很簡單:少開私家車,多坐公交或步行;夏天把空調溫度調高一點……
就整個社會而言,重在營造適合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成長的制度土壤。一些城市已經做出了表率,如武漢去年建了免費自行車站點800多個,投放免費自行車2萬輛,今年將繼續擴大規模。
就企業而言,不能僅僅把低碳視為一個賣點“忽悠”,而要腳踏實地落實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措施,并通過技術創新占據新形勢下的制高點。這方面,比亞迪是個典型。近日,這家“世界上最年輕的汽車公司”與“世界上最老的汽車公司”戴姆勒奔馳訂立合作備忘錄,并計劃聯合推出新品牌電動車。它被全球汽車業“大佬”看中的正是其在電動汽車研發領域的先進技術。
順應低碳經濟發展,可做的事很多。今天,我們需要的是扎扎實實地做事,而不是跟風趕時髦,或空喊口號。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