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發展特高壓智能電網引發眾多爭議,但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認為,發展特高壓不亞于中國的一場能源革命,考慮到國情,特高壓智能電網對于中國電力發展是“必須的”,未來五年國家電網將投入6200億元人民幣建設特高壓電網。
他在接受路透專訪時表示,發展特高壓電網不僅是一個技術革新,還實現了遠距離運輸,在更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解決中國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且能改善當前中東部面臨的嚴峻的環境壓力。
“中國的現實就是資源與市場距離太遠,我們發展特高壓可以說或是‘必須的’,...我們的特高壓的規劃實現之后,也就是說五年后,西電東送的能源量規模是現在的三倍。”張正陵稱。
他強調,為解決中國的能源資源與負荷分布不均衡,從2013-2017年國家電網將投入6200億元建設20條特高壓線路,被稱為“三縱三橫一環網加上13條特高壓直流線路”,以將西南的水電和西北的風電傳輸至中國東部。
所謂特高壓電網是指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負80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的輸電網絡,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長距離、大容量、低損耗輸送電力。
張正陵并反駁了部分批評人士關于特高壓成本太高且技術不夠成熟的說法。他認為,中國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并進行大氣污染治理,發展特高壓是中國最好的選擇。
“說這個技術(特高壓)不成熟,可能是三年以前的話還在發酵,現在說就不符合實際情況了,無論是交流還是直流,我們的(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到現在已經安全穩定運行四年多,設備非常穩定,沒有出現任何安全上和設備上的問題。“他指出。
中國的歐盟商會在9月份的一份報告中稱,通過特高壓來連接區域電網容易形成大面積停電的風險,但張正陵表示,中國的特高壓智能電網在設計時就已經考慮這個問題,通過其受端緊密相連,而發電端則相互獨立,目前可以承受兩個區域停電而不會對實際供電造成任何影響。
中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進行特高壓方面的研究,商業化則始于2005年,特高壓技術亦被中國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張正陵指出,如果技術不成熟,是不會獲得中國政府的最高獎,實踐證明這個技術是成熟的。
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在加快電網擴建,以適應需求的增長。據張正陵介紹,按照計劃,到2020年,特高壓的輸電功率將達到2.1億千瓦,將比目前的7000萬千瓦高三倍。
一場革命
張正陵指出,特高壓電網技術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創新,更是改變中國能源結構,引領中國能源戰略轉型的“革命”。
中國能源資源與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76%的煤炭資源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資源在西南部,陸地風能主要集中在西北、東北和華北北部,而70%以上的能源需求在中東部。能源資源大規模、跨區域、遠距離傳輸和大范圍優化配置勢在必行。
事實上,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在國家電網2012年社會責任報告中就曾坦言,特高壓將全面加快發展,推動中國形成大規模“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
不僅如此,特高壓電網亦將推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有效降低煤電的比例。張正陵稱,發展特高壓對中國加快可再生能源是顯而易見的,可以將四川、云南的水電以及哈密、酒泉、內蒙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風電以及太陽能長距離運輸到三華(華東、華南、華中)地區。
“發展特高壓對中國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想要大規模發展,沒有特高壓,就找不到市場,資源和市場距離太遠。”張正陵稱。
他表示,由于普通電網的傳輸距離只有500公里左右,而特高壓的遠距離傳輸距離甚至可以達到2000公里以上。特高壓輸送容量大、送電距離長、線路損耗低、占用土地少。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