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8日至9日舉行的2013(第九屆)中國分布式能源國際研討會暨展覽會上,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主任陶光遠介紹,未來生產電力的一次能源,將逐漸從以化石能源為主過渡到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除了傳統的水能外,新型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將是風能和太陽能,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則作為有益的補充。
陶光遠介紹說,德國能源署已經決定退出化石能源和核電領域。他認為,德國的能源轉型在降低建筑能耗、工業能耗、交通運輸能耗,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等方面的探索值得中國借鑒。
根據他的觀點,從能源供應的角度看,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主要原因是二者有三大不同。一是風能和太陽能是靠天吃飯的能源:太陽能白天才有,還需看天氣如何;風力的有無和大小更是難以預測。因此,迄今為止,化石能源發電站是最穩定的電源,而且電網可根據電力需求對電源的功率進行調節,盡管燃煤電站的功率調節范圍比燃氣電站小得多。二是化石能源發電設備的能力一般為幾十萬千瓦,分布集中;而風力發電機最大的能力只有數千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大部分功率只有幾十千瓦至幾百千瓦,分布范圍分散。三是目前為止的化石能源電站大部分距用電終端距離較近,不需遠距離傳輸。而中國風力資源和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電力負荷終端卻集中在東部地區。這一結構決定了今后上億千瓦功率的風電和太陽能電力需要通過1000公里以上的長距離傳輸。
德國與中國在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方面很相似。但德國已開始較嚴格地控制煤炭開采規模,煤炭的用途主要限制在煤化工領域,煤發電正逐步為天然氣發電所取代。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德國的風電集中在東北部,特別是北部海岸,最遠距負荷中心近千公里;而太陽能輻射強度在德國南部比北部強烈得多,傳輸到北部最遠也為近千公里。目前,德國風電和光伏電的發展已受制于法律手續和規劃建設速度。即將實現的虛擬電廠及新型儲能技術如壓縮空氣、電解氫、智能用電等,都為德國應對大比例風光電供應波動提供了重要技術手段。以燃氣為主的以熱定電正在向以電定電轉變。將來多余的風光電電解氫可用于熱電聯供。
陶光遠認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超過總發電量的20%,計劃2020年達到35%以上,2050年達到80%以上。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后來居上,風力發電總裝機量已為全球第一,太陽能發電量也快速增長。因此,上述問題既是德國的問題,也是中國的問題。從2011年開始的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必將推動兩國可再生能源電力大規模發展。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