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是1997年12月通過的《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一項靈活履約機制。在此之前,這僅是經濟學家科斯提出的一個概念?!疤冀灰住本唧w是指,把市場機制引入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減排中來,形成關于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其基本方式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來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把購得的減排額用于履行減排溫室氣體的義務和目標。
根據交易排放權本身的產生類型,國際碳交易市場主要分為兩大類:項目市場(project-based markets)和準許市場(allowance-based markets)。
目前發達國家碳交易市場主要是準許市場模式。國際上主要的碳交易所分別是成立于2003年的世界上規模最大也是第一個以溫室氣體減排為目標和貿易內容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以及成立于2004年的世界上碳交易最為活躍的歐洲氣候交易所。另外,英國和澳大利亞也紛紛成立了眾多的中小型碳交易平臺。
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權交易則主要通過項目市場來實現,即碳交易更多依托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而產生。
最具潛力減排市場
我國的CDM項目目前通過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CDM中心與聯合國的CDM中心對接。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0年2月10日,國家發改委已批準了2411個CDM項目。如果這些項目都能實施,預計在2012年前可減排2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由減排額轉讓可產生的收益高達數十億美元。
我國被認為是世界最具潛力的減排市場。溫室氣體的減排成本在發達國家高達100美元/噸,而在我國僅需20美元/噸。巨大的潛在經濟利益促使發達國家企業積極在我國尋求合作項目的機會。2006-2008年三年間,我國的CDM項目占全球該項目的比例分別為54%、73%和84%,呈現極大的逐年遞增趨勢,遠遠超出其他發展中國家。盡管金融危機導致了全球碳金融發展放緩,然而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間,我國的CDM項目交易不但沒有滯后,反而出現了跳躍式的發展,總注冊項目由2008年的150個迅速增加到503個。目前我國注冊的CDM項目已占全球總數的34.77%,注冊項目的年減排量可達1.9億噸,占全球“核證減排量”交易市場的58.87%。
市場化碳交易
除了以政府為主導的CDM機制之外,我國也積極探索開展市場化碳交易。2008年下半年,我國成立了三大碳交易市場—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
北京環境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8月5日,是國內首家專業環境權益交易平臺,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特許經營實體。“多家重量級的股東帶來相對完善的公司管理結構,成為北交所與國內同行相比的一大優勢。”北交所總經理梅德文表示。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創建于北交所成立的同日,其優勢在于擁有完善的產權交易經驗。上交所的董事總經理林健同時也是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的總裁,這一雙重身份促使上交所通過聯合國框架下的南南合作,在發展中國家碳市場中占據重要一席。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于2008年9月25日揭牌,憑借引入成熟的碳交易機制而異軍突起。2008年底,天交所完成了首筆二氧化硫排放權交易,標志著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綜合試點在天津的啟動。
三大交易所主要交易的其實是節能技術,以及一些CDM項目撮合。至于真正的市場化碳交易,目前三大交易所都只是在“練內功”,為將來作準備。北交所把農林“核實減排量”(VER)項目作為核心競爭力,上交所鎖定低碳世博會,而天交所則選擇了企業自愿減排聯盟。除了京滬津之外,昆明、深圳、武漢等城市也紛紛打算成立碳交易平臺。
2012年后需求仍在
目前的CDM機制將隨著《京都議定書》2012年的到期而終止。那么,2012年之后碳交易將如何進行?對此,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呂學都表示,在CDM市場空間不斷擴大的影響下,國內CDM將可能面臨兩種改革方式—小步改革和根本性改革,具體的改革方向是由未來碳交易的需求規模決定的。
“小步改革”是指不改變基本的發展機制,但要不斷完善交易的方式、途徑等細節問題。如果未來的減排需求不高,如歐盟只減排20%,那么很可能就是這種方式。
“根本性改革”是指,一旦減排需要很高,如歐盟要減排30%,甚至更高,美國則可以通過更廣泛的渠道購買發展中國家的CDM項目。也就是說,如果未來的CDM有一個大規模的需求市場,那么現行的管理體制和管理辦法絕對是沒辦法滿足需求的。呂學都同時表示:“2012年后中國CDM需求市場依然存在,并且有擴大空間的可能?!?/p>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