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科塔克礦業開采公司近日宣布,該公司在肯尼亞沿海夸萊地區發現價值約624億美元的稀土礦儲備。若這一結果無誤,肯尼亞將成為世界稀土儲量前五的國家之一,并有望同鄰國坦桑尼亞一道加入稀土出口國行列。
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新發現的稀土資源引發世界關注。對兩國民眾來說,如何能夠成為資源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而兩國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則是如何可持續地開發和利用這一資源,讓其更好地為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服務。
縱觀全球,中國是稀土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當前,中國以23%的稀土資源承擔了世界90%以上的市場供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應用和出口國。分析人士指出,在中非合作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發展稀土行業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教訓值得上述兩個非洲國家借鑒。
首先是建立技術應用配套產業,加強稀土應用技術研究和本土人才培養。20世紀60年代,由于稀土生產技術落后,中國只能低價向外國出口稀土礦,然后再高價進口稀土制品,嚴峻的現實迫使中國不得不在隨后的幾十年間加緊開發稀土分離和提純技術。而這樣的經歷目前卻正在很多非洲國家的資源開發過程中上演。歷史告訴我們,對于新近發現稀土礦產的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來說,征收權利金或是一味出口并不是開發這一資源的最好辦法。要實現對稀土礦產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兩國有關部門應注意通過招商引資在礦產周邊地區建立配套的稀土技術生產應用企業,如家用電器、智能手機、電腦制造廠等等,這樣不但能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而且還能在收獲經濟利益的同時培養本土技術工人。與之相應地,有關部門還應眼光長遠,在本國高等院校中加強本土稀土生產和應用人才培養。
第二是盡快制定權責明確、細節完備的法律法規,嚴格稀土開采和生產行業準入管理,把控稀土開采過程中的環境污染。稀土開采、選冶、分離等環節有可能嚴重破壞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被污染,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一些稀土礦在冶煉、分離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放射性廢渣等污染物。因此,對于上述兩個非洲國家來說,制定稀土資源保護性開采政策、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標準,明確稀土冶煉分離企業的產品質量、工藝裝備、生產規模、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準入要求,制定稀土行業環境風險評估制度是當務之急。
第三,應避免過度開發,建立稀土戰略儲備。任何資源都有枯竭的一天,何況“稀土”本來就屬于“稀有”的資源。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超強度開采,中國稀土資源保有儲量不斷下降。肯尼亞和坦桑尼亞要避免這一過度開發的老路,就需要在開發稀土資源的同時建立稀土戰略儲備,將一定比例的稀土資源納入不準開采的儲備資源,由中央財政對實施資源儲備的企業給予補貼。
分析人士指出,礦產開發永遠是相對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間的博弈:出口創匯是短期利益,而戰略儲備是長期利益;資源開發是短期利益,而環境保護是長期利益;招商引資是短期利益,而人才培養是長期利益。如何做到兩者的均衡兼顧,特別是避免被短期利益綁架,同時致力于實現國家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則是包括肯尼亞、坦桑尼亞在內的許多非洲國家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