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雜的關系中尋求合作突破,一直是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宗旨。
華盛頓時間10日,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正式開幕,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當日的會議中,中美雙方在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議題上達成多項合作意向,部分內容不乏新意,令人振奮。不過,在喜人的“突破”之后,雙方在一直備受關注的貿易投資、亞太方面卻少有建樹,不少問題甚至成為多年難以啃動的骨頭,令人遺憾。
此次中美戰略對話中的“突破”將給各方帶來何種機遇,雙方遲遲未能達成共識的問題又將如何發展,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對此,導報記者11日采訪了多名專家,進行解讀。
綠色經濟起航
中國日益重視環境保護,美國將開啟“總統氣候行動計劃”,雙方在發展綠色經濟上一拍即合
作為此次對話的開篇之作,中美雙方在氣候變化會議中達成的五方面合作意向,令人感受到了些許新意。
中國外交部網站公布的信息顯示,雙方在氣候變化會議上,核準了中美氣候變化工作組報告,明確了雙方下階段在載重汽車減排、智能電網、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溫室氣體數據、建筑和工業能效五大重點領域開展合作。
“雙方在這方面較容易達成共識。”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美國政治研究室研究員、導報特約評論員周琪對導報記者表示,中美同為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大國,兩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排放量的一半,雙方都在應對氣候變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美國一直想引領全球氣候變化的行動。”周琪表示,如在中美此次對話之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已經公布了其“總統氣候行動計劃”。與此同時,中國水安全、空氣污染等問題的出現,也讓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高過了經濟發展。雙方一拍即合。
當然,雙方氣候變化合作雖然著眼點在于環境保護,但也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不小的發展空間。
“提高工業能效是發展中國家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脫鉤的重要方式。”同濟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方林對導報記者表示,從宏觀角度看,工業能效可以為企業和社會帶來新增就業、提高收入、創造更好醫療條件、改善工作條件及生活質量等福利。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李政則表示,未來10年內國內碳捕集利用量有望超過1000萬噸,以此估計,碳捕集產業未來市值將超過百億元,再加上碳利用和碳封存,市場規模更大。
同時,導報記者發現,在智能電網改造方面,我國企業實際已經獲益匪淺。40家輸變電板塊上市公司資料顯示,受益于我國電網工程完成投資同比快速增長,2013年上半年實現業績正增長的有可能超過30家,占比超八成,與2012年行業整體乏善可陳相比,板塊整體業績同比改善跡象明顯。
貿易壁壘難破
中美短期很難有效消除貿易壁壘,更多地還需企業自我調整,探索與對方企業項目、股權合作新方式
不過,與中美雙方在氣候變化合作上的默契及美好前景相比,雙方此次在貿易與投資合作上的進展卻乏善可陳,難當“核心議題”之稱。
導報記者注意到,當地時間10日下午結束的貿易投資合作會議后,外交部公布的信息中雖然有中方“放松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管制,加強新興產業、液化天然氣產品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的探索”的要求,也有“期待美方能夠給予包括國企在內的所有中國企業國民待遇,不搞保護主義壁壘”的呼聲,但是卻難覓美方回應的聲音。
如果細觀美國的實際行動,則更為失望。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1年,來自美國的高技術產品占中國進口的比例從16.67%下降到6.26%,說明美對出口的限制反而越來越嚴格。
“這表明目前美國對中國還是缺乏信任。”周琪表示,就美國方面來說,放開高新技術出口,意味著中國很可能對美國的競爭力構成強力挑戰,同時美方更在擔憂,部分技術流出后,有民營轉軍用的威脅。
實際上,自去年三一重工在美國的風電投資被否,華為、中興的訂單被取消,至最近雙匯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的計劃被否,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
在周琪看來,美國這種貿易壁壘不斷加深的背后,其實是當地企業對中資企業抵觸的加深。“奧巴馬本身還是愿意引進投資的,因為這畢竟有利于國內經濟的復蘇。但是往往中國企業的進軍計劃會被美國國會等政府機構以國家安全等種種理由否決,這背后不乏當地競爭企業的推波助瀾。”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吳敏則更為直接地對導報記者表示,當美國企業感到其復蘇、增長受到挑戰之時,利用貿易保護手段趕走競爭者,是常用策略。
“現在看來,中美短期很難就消除貿易壁壘達成有效協議,更多地還需雙方企業自我調整,通過探索與對方的企業進行項目、股權合作方式,避開貿易壁壘。”吳敏說。
能源合作或簽大單
中國能源需求量很大,美國則需要全球能源市場穩定,雙方各取所需,易于在能源方面達成共識
實際上,已經有企業開始實施吳敏所說的策略,這就是2005年欲出資185億美元競購加利福尼亞能源企業優尼科的中海油。雖然當年中海油的收購計劃因為美國國會議員的反對而落空,但是其迅速轉變策略,目前已經低調地收購了幾個墨西哥灣深水油田以及位于科羅拉多州和懷俄明州的頁巖油田和天然氣田的少數股權,在美國立住腳跟。
如今,隨著中美對話在能源合作上的進展,或有更多的能源企業找到突破口。
導報記者注意到,此次雙方在能源安全會議上,就全球油氣市場、油氣供需信息共享及透明度、能源價格、油氣貿易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中國的能源需求量很大,同時在新興能源技術的研發上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而美國也需要全球特別是中東的能源市場處于穩定態勢。”吳敏分析稱,雙方各取所需,有利于在能源方面達成共識。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每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都會達成數百億美元的貿易協議,此次對話中除了氣候變化問題外,只有能源合作的進展令人欣喜。
中國國土資源局此前已經發文,下半年中國能源領域招標馬上就要開始,僅在液化天然氣領域,中國就可能吸引龐大的外資公司進入。而且,在液化天然氣領域,中國持續開放的趨勢將不會改變,中美之間將進行深入的資本、技術合作。多名專家就此表示,此次中美在能源合作上簽署“大單”可能性較大。
金融監管仍待推進
在中國金融市場化進程和美國貨幣政策穩定性,以及亞太地區互動方面,雙方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了上述方面,中美此次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另外兩個議題也頗受關注,那就是中美在亞太地區的互動及金融監管改革問題。
不過,上述受訪專家認為,中美此次對話在上述兩方面恐難取得有效進展,尚待進一步溝通。
“美國把重心轉向亞太的策略不會改變。”周琪表示,雖然中國強調了堅持地區性事務由本地區各國家商量著辦,在亞太不挑事、也不怕事的態度,但是美國內部對美在亞太地區的布局較為認可,認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國需要亞太國家認識到美國在該地區的重要性。”
吳敏認為,在亞太地區問題上,中美尚待更深入地溝通,“也許今后不會單方面強調其亞太戰略,但是中美要達成共識,需要較長時間。”
與之相比,中美在金融監管上的改革有望率先破冰。據悉,在本輪對話之前,中國證監會正準備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一份對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審計文件。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楊春剛對導報記者表示,此舉有利于打擊“渾水”做空在美上市的中資股的舉動。
不過,楊春剛表示,目前雙方更在意的是中國的金融市場化進程和美國的貨幣政策穩定性,“前者意味著良好的投資環境,后者則意味著全球是否能保持穩定的金融環境。在這些方面,雙方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