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遍地石亂走”。在古代西北的邊塞歌吟中,嚴酷的自然環境,總令人望而卻步。
1958年的時候,著名詩人聞捷曾在一首《酒泉風光》的詩里這樣寫道:“酒泉,河西走廊的珍珠,日日夜夜閃耀著誘人的光芒,誰在這里都聽到親切的鄉音,來到酒泉就如同回到故鄉。”詩人不曾想到,他所描寫的當年基本建設大軍沸騰喧鬧的聲浪,50多年后又一次在這片戈壁上空回蕩。
如今,在酒泉碧藍的天空下,白色的風機塔,猶似擎天巨臂,以九霄攬月的宏大氣勢,讓亙古寧靜的荒原變成了轟轟烈烈的生產建設場地。
如今,幾十家全國最頂級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齊集甘肅酒泉等地;幾十戶“國字號”的建設集團開進了茫茫戈壁;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萬建設大軍在這里戰嚴寒、攻風電。
是什么樣的力量匯聚了各路精英?是什么樣的投資回報比吸引了這么多企業?又是什么樣的力量實實在在地改變了當地的生態、民生?帶著種種疑問,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風電前期投資大,后期成本會逐漸降低。從長遠角度來看,風電價格較其他形式的發電成本更低。
同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相比較,風電作為綠色能源的典型代表,不存在消耗燃料、輻射等諸多問題。從能源的類型看,風能屬可再生能源,它的開發應用是可持續的、無限的,而不像石油、煤炭等能源,最終將面臨枯竭的問題。
從開發成本角度考慮,由于風力發電機不需要燃料而是利用免費的風能來發電,雖然在前期投資成本大、技術要求高,但在后期成本會逐漸降低,所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風力發電的成本會越來越比石油、燃煤等發電成本低,這也意味著風力發電電價在將來會較其他形式的發電價格更低。
根據有關專家測算,從經濟的角度出發,風速大于每秒4米才適宜于發電。風力越大,所創造的經濟利益就會越大。據有關氣象部門風能評估,酒泉市風能資源的理論總儲量為1.5億千瓦,可開發量4000萬千瓦以上;年有效風速達6300小時以上,年滿負荷發電小時數達2300小時,無破壞性風速,對風能利用極為有利,適宜建設大型并網型風力發電場。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設,必將讓當地豐富的“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
根據國家發改委批復的規劃報告,2010年酒泉市建成風電裝機容量516萬千瓦,按全年滿負荷發電小時數2300小時計算,預計年發電量達118.68億千瓦時,按每千瓦時電銷售收入0.53元計算,實現銷售收入62.93億元,按風力發電增值稅減半按8.5%征收計算,可實現增值稅4.57億元;到2015年底,酒泉市累計建成風電裝機1271萬千瓦,預計年發電量達292.33億千瓦時,實現銷售收入154.93億元,實現增值稅11.26億元。“由于受目前電網能力的限制,投資風電的高回報還未顯現出來。”甘肅省電力公司風電技術中心主任寧渤說,“隨著技術的進步,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不僅能調整我省的能源結構,還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建設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為契機,我省已成為全國風電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眾多投資者接踵而至,河西風電“資源優勢”正在向“產業優勢”轉變。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爭取早日發揮效益,是各大風電企業最為關心的現實問題。而精明的老總們都算過一筆賬:從四川拉到瓜州一片風電葉片僅運費就要13萬元,從肅州區拉到瓜州只需1萬多元。肅州區優越的區位優勢,正好符合了全國風電產業布局的要求,省內輻射玉門、瓜州,省外輻射青海、內蒙古、新疆等地。“是肅州選擇了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反過來也是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選擇了我們肅州。”酒泉市委常委、肅州區委書記楊克忠如是說。從2007年的下半年開始,肅州區積極開展了風機設備制造的引進工作,提出了“建設中國甘肅(酒泉)風光電裝備制造產業園”的構想,酒泉產業園被省發改委和省科技廳命名為“甘肅酒泉風光電裝備制造特色產業基地”。
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設,形成了巨大的風電設備市場,吸引國內外眾多投資者到酒泉投資開發風電項目。酒泉風光電裝備制造產業園作為風電制造產業的基地和龍頭,極大地帶動當地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電子電器行業和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風機電一體化新興產業雛形在酒泉日漸形成。新疆金風科技、中航(保定)惠騰、華銳風電科技、中材科技等一批國內風機裝備制造和太陽能光伏設備企業,紛紛入駐酒泉風光電產業園,項目總投資達58億元。 [page]
在中材科技公司的廠地上,一片片風電葉片像鯨魚一樣整齊地列隊,在雪后的陽光下,顯得分外生動。中材科技(酒泉)風電葉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永國興奮地告訴記者:“搞風電,前期投資大,但回報是長遠的。況且我們在酒泉,一上項目就出手不凡,這也是我們看好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的原因。”
著眼長遠,跨越式發展,無疑成為國內外知名風電制造商的共識。去年11月,當東方電汽老總來到肅州,考察投資后,說了一句:“來得遲了。”此時,位于肅州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已有20多家領軍企業簽訂了入園協議。
自從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項目開工以來,在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不斷上演著“酒泉奇跡”和“酒泉速度”:中材科技公司從開工建設到首臺葉片出廠只用了99天,華銳科技公司50天生產出了300臺1.5兆瓦風機,最近日生產10臺、日銷售收入達1億元,與此同時,2臺3兆瓦風機首次在內陸地區下線……
去年,酒泉風電基地建設及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實現了“雙突破”:至年底,酒泉風機裝機達到220萬千瓦,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達到64億元,風電裝機和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雙雙突破200萬千瓦和50億元銷售收入的預期目標。
奇跡還在于,去年一年酒泉完成的風電裝機為過去12年累計總和的3.3倍;64億元的新能源裝備制造銷售收入相當于全省去年裝備制造行業銷售收入總和的80%,超過了全省裝備制造企業前3家銷售收入的總和。
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及配套產業發展,已經成為支撐酒泉未來3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口。
巨額風電投資在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效益日漸明顯。酒泉市發改委主任王建新介紹,建設1271萬千瓦風電項目總投資將達1200多億元,將在今后7年內形成年均達170多億元的投資,必將有力地拉動全市金融、保險、餐飲、娛樂業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酒泉市委書記李建華坦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及配套產業發展,將成為支撐酒泉未來3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口。”
風電產業發展的效益同時體現在民生上,這也是酒泉奇跡和速度的完美注解。在采訪中材科技公司時,李永國還告訴記者,企業從建設之始,就致力于本地化,培養一批本地干部。他說,公司的員工90%以上是甘肅人,其中多數還是酒泉人。記者見到,一批大學剛畢業的甘肅年輕人正在工廠里忙碌著,有些還是最艱苦的崗位。李永國說,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脫穎而出,將來公司的中堅力量肯定是他們。
據測算:風電場建設期間一年用工15000人,運行期間2500人,裝備制造方面可吸納5000人就業,第三產業也可拉動5000人就業。在投資拉動上,到2015年酒泉市僅風電投資就達到1200億元以上,平均每年投資在150億元左右。
不僅如此,在國道312線和蘭新鐵路兩側,一座座塔筒豎立起來,一臺臺風機轟鳴起來,一片片葉片旋轉起來,蔚為壯觀的大規模風電場,與當地的荒漠、綠洲等獨特景觀相襯映,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著游人駐足觀賞。
沐浴著國家大力支持綠色能源開發的春風,一座耀眼的中國綠色能源之都即將在中國西部崛起。而以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為龍頭的河西風電走廊,必將成為我省發展區域經濟、科學利用能源的代名詞。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