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產業是新興產業,走的是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的路線,這個行業需要一個長期的、穩定的政策來支持它的發展。
對于目前的風電產業,不能簡單地說“產能過剩”。如果說過剩,也是相對過剩,更準確地說,是在較低水平上的相對過剩。事實上,風力發電真正的難題在于入網難。只有解決了風電入網問題,風電才能真正用于社會生產生活。
切不可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叫停產業,這樣,既起不到規范作用,反而遏制了產業發展。在當下,正值低碳經濟戰略機遇期,時間就是生產力,錯過了一時,可能就永遠地錯過了與別的國家同步走的機會,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風電是國家鼓勵發展的新興產業,是當前最有希望規模化發展的新能源。然而,自2009年年中以來,有關風電產能過剩的爭議越發熱烈。綜觀各方觀點,認為風電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開發無序無度、產能過剩、沖擊電網。一度受到追捧的新能源代表、環保能源標兵,突然間竟招致如此多的詬病,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新財經》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罪一:開發無序無度
風電一度被認為是最優質的能源之一。發展風電,是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緩解能源供需矛盾、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戰略舉措。
2006年,國家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因風電上網價格較高,利潤可觀,風力發電受到追捧,幾乎所有有條件發展風電的地方政府都積極上馬風電項目。
客觀講,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大都是欠發達地區。為了吸引投資,地方政府積極招商,吸引發電企業,降低企業進駐門檻。國家有關規定明確,建大規模的風電場須經發改委審批,而小于5萬千瓦規模的,則只需上報地方政府核準,由地方政府審批。一時間,中小規模的風電場遍地開花。
以東北地區為例,2004年,該地區風電裝機容量僅為24萬千瓦,到2008年底,已達298萬千瓦。2008年全國并網風電裝機總量為894萬千瓦,而東北區域風電裝機容量占全國風電裝機總量的1/3強。其中,絕大多數風電場的裝機容量都為4.95萬千瓦,小于5萬千瓦。
眾多這樣的小項目,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各個區域。“有風的地方,就有風電場”,有人如此生動地描述東北地區風電場的發展速度。
一方面,風電場的建設風風火火,但另一方面,不少建成的風電場卻被閑置,利用率較低。由于缺乏整體規劃,風電輸送工程與整體發展規劃極不配套,發出的電送不出去,導致不少電場投產后效益低下,建成后只能閑置。
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到2010年,東北地區目前在建和已并網的風電場將超過1200萬千瓦,風電機組單位造價約7000~8000元/千瓦,按單位成本7000元計算,就算是1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至少需要700億元投資,這還僅是建設風電場的費用,輸變電設備等不在其中。而目前,約有一半的發電能力閑置,也就是說,至少350億元的投資在空曬太陽,屬無效投資。
目前,風電“發得出,送不出”的情況并非個別現象,粗略估算,全國有1/3的風電裝機并網項目處于空轉狀態,造成巨額投資閑置。
罪二:產能過剩
有關風電產能過剩的熱烈討論始于2009年8月。2009年8月26日,在由溫家寶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中國的部分產業出現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傾向,除常見的鋼鐵、水泥、玻璃等行業之外,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等新能源行業也名列其間。
“風電的產能沒有過剩”,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風能協會副秘書長趙逵毫不猶豫地否定了風電產能過剩論,“中國那么缺電,怎么可能產能過剩?過剩的是設備,不是風電。”
近兩年,風電設備生產廠商暴增。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擁有風電機組整機制造企業80多家,葉片、變速箱等各類零部件配套企業上千家,涉足這一行業的企業不僅有航天集團、兵器集團這樣的國企巨頭,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也加入其中。
趙逵表示,“目前制約風電發展的最主要瓶頸是上網問題。以內蒙古為例,當地的風力資源約占全國風力資源的1/3,2008年年底內蒙古風電裝機容量達372萬千瓦,但機組隨時會收到電網的關機指令。其中,占內蒙古風力資源1/3的烏蘭察布市,按照規劃及其實際發展能力,原本2009年可以將裝機容量擴展到240萬千瓦,但因為上網受限,其中已經完成所有前期工作的100萬千瓦裝機容量無法開工建設。”
有數據表明,2008年,中國因電網吸納能力限制造成的風電場少發電量16億千瓦,2009年的相關數據還未統計出來,業內人士估計至少可達到20億千瓦。
據趙逵介紹,目前蒙西電網已經沒有能力消化更多風電,國家電網、華北電網的上網規劃也尚未落實,因此,今年只能寄望于尚未對風電并網叫停的東北電網再消化100萬千瓦,屆時內蒙古風電上網容量勉強可以達到600萬千瓦。“如果不解決上網問題,占全國風力資源1/3的內蒙古,風電方面幾乎沒有發展空間。”趙逵對此非常擔心。
由此,風電產能過剩是相對過剩,是并網難導致的上游產能過剩。
據國家電監會公布的《我國風電發展情況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全國風電場普遍經營困難,甚至虧損。并網難題一直是風電企業難以逾越的障礙。
罪三:沖擊電網,是“垃圾電”
風電并網為什么如此之難?
事實上,國家在政策上是鼓勵并積極推動風電開發的,相關規定要求電網企業無條件接納風電入網,但實際上,電網企業表現并不積極性。趙逵介紹說:電網企業限制風電上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風電不穩定,時有時無、時強時弱,對電網形成沖擊。
據記者了解,電網對風電入網有著極其嚴格的技術指標,入網的風電必須滿足電網的穩頻、穩壓和穩相要求。自然風是不穩定的,導致風機所發出的電也不穩定。不穩定的風電對電網會產生巨大沖擊,有可能導致電網崩潰或設備損壞。
“這種沖擊理論上是存在的,但據國外實踐標明,只要風電的輸電量保持在的一定范圍內,電網是安全的。”趙逵說。
正是由于風電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而且在并入電網后會對電網造成一定的沖擊,使電的品質下降,有人甚至將風電戲稱為“垃圾電”。
為了使風電滿足入網條件,使上網的電盡可能穩定,電網運營商需要在風機和電網之間加入復雜的調節裝置,而這無疑將增加企業的成本,企業積極性不高也就理所當然了。
此外,地理因素也是加大風電上網難度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陸地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偏遠地區,而用電負荷中心卻在東部地區,而西部和北部地區的電網系統相對比較薄弱,無法完全接納風電場發出的電,進而輸送至東部用電中心。如果風電場離用電負荷中心比較近,風電企業往往不存在上網難題。例如山東大唐東營風電場,就基本不存在風電并網難題,因為該風電場離當地的用電負荷中心非常近,而且當地用電消耗能力強,所以,并網阻力就小了很多。
如此看來,困擾風電設備商和運營商最大的難題是風電并網問題。因為電網問題,導致風能資源豐富地區發出的電無法送達用電消耗大的地區,形成風能資源相對過剩。
趙逵總結說:“現實的困境有幾方面原因: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缺乏電網接入配套規劃;對電網企業接收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及相應的電網建設和改造缺乏監管;沒有規定電網接收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約束性配額指標;缺乏有關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并網引導政策 。”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