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支持和能源供應緊張的大背景下,風電設備制造業迅速崛起,成為很多企業眼中新的經濟增長點,風機行業也成為財富神話的代名詞。對于競爭殘酷的風電設備制造業來說,我們無疑可以借用一句“上帝要讓人滅亡,必先使人瘋狂”形容它。無序擴張導致的產能過剩,已使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面臨一場洗牌的局面。
風電設備制造業亟需擺脫技術“空心化”
近兩三年間,風電設備制造業產能呈爆炸式增長。從2004年開始,風電裝機容量增長了25倍。資料顯示,2009年上半年,我國風電設備產量達427萬千瓦,同比增長135.7%。2009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預計只有800萬~900萬千瓦之間,而目前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前4家,產能就已達到1200萬千瓦,是“十一五”規劃的2倍。根據有關規劃,2010年我國風電裝備產能將超過2000萬千瓦。
風電發展速度迅猛的同時,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數量也在增長,目前國內多達80家企業參與風電“投資盛宴”。盡管風電大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立,但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等方面,生產企業走的卻是清一色的引進路線。
據介紹,目前風電設備企業中,部分企業在渾水摸魚,有些企業研發能力非常薄弱,高額利潤驅動下上馬了風電,所生產的產品純屬仿制。風電設備制造業技術嚴重依賴引進的弊端已日益顯現。
風電設備企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在規?;a的情況下,其產品的可靠性尤其重要。為此,筆者建議整個行業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盡早擺脫“技術空心化”的局面。
首先,引進的技術與國內風電場的氣候環境是否能適應,需經過科學論證。而且,需健全風電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為風電設備質量提供保障,并以此推動市場整合。
國內風電沒有形成國外那樣的“先有需求再建項目”和“同一區域生產、同一區域消費”的產業模式。一些地方政府急于上馬新的風電項目,造成資源浪費,不利于市場的有序發展。一旦并網發電后,潛在的質量和安全問題很多。
其次,提高整機制造業的準入門檻是當務之急,但不能僅依靠加大行政審批力度的手段來提高,更多的要靠市場機制來推動。優勝劣汰,促進產業升級。
最后,政策上加大對關鍵零部件研發和制造企業的扶持力度,激發企業在這方面的投資熱情,而不是把眼光只盯在整機制造上。目前,關鍵零部件特別是最核心的軸承和控制系統的國產化能力,國內市場還是一片空白。
在筆者看來,一個產業的發展,其生產能力寧可增長慢一點,也要扎實一點,以便滿足未來大規模發展的需要。風電產業亦如此。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擺脫核心技術依靠引進等,正是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需要刻不容緩解決的難題。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